很遗憾,我们的教授早已经都不教书了,教育部发文也没有用

心灵成长的餐厅 2022-11-21 21:20:43

教授不教书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大学非常普遍,甚至说已经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律:“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其实别说是教授,就是像副教授等职称的教师都已经很少亲自对学生进行辅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申报课题上,比如一所以省份命名的一流大学的主干学科教授们长期把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交给自己的研究生助教。其实教育部早在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去年《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了“连续三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将会转出教师行列”但是实行一年来看收效甚微,转眼在以科研论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推动下高校更是把科研“灌水”看作是发展目标,甚至今年还爆出了一所普通高校数学学科力压清华北大的局面。

两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越早就提出过:教授不能只做科研不教书育人。我们必须知道教授是教师的最高职称,教授首先便是“教师” ,中文的教授两字则源于“传教授业”的字义,是中国古代就使用的学官名称,在中国汉代、唐代的大学中都设此职位。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授现在正在逐渐成为拥有丰富科研资源和科研业绩的代名词,对于其进行教导方面的评价我们也选择性的忽视。如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在教授评选方案中,从多个维度对教授进行考核,其中教学工作仅占到考核比重的十分之一,而科研成果高达七成甚至明确指出重大科研成果能够破格升级。

归根其原因,是目前我们的评价方式出了问题。第一,目前来说教授上课仅有一份课时费,相对于动辄上百万过千万的科研经费和丰厚的成果奖励外,这点课时费显得并不重要甚至是有点耽搁效率。第二、高校无论职务还是职称变迁跟教师的上课时长早已经没有关系,反而和科研活动作为主要参考因素。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近期破格将一位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7篇和申请专利11项的24岁天才聘请为副教授,高校数据哥认为这固然是一种爱惜科研人才的表现但是大学不是科研机构,这位年轻的副教授并未有任何的教学经历,可能用“副研究员”代替“副教授”更为合适。还有一点因素就是高校排行榜的导向失败,现在高校排行榜普遍以论文影响因子和重大科技成果作为评价因素,这个固然有一定通用评价的效果,但是实际上就是一种忽视教学的表现,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正在成为科研机构或者是“科研公司”,教授也逐渐成为“科研民工”。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高校数据哥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我们首先要明确科研和教学是两条线,“既要”和“又要”往往让人不知所措,高校应该把教学和科研分为两个方向进行评估分别授予职位和职称。再者,我们应该鼓励教授吸纳本科生到其科研日常工作中,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也是一种教育,这样子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科研操作和分析能力。最后,确实要管控一下就是目前各高校漫无目的的开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了,全民教育固然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是目前各高校师生比严重不足,高校学生毕业即失业和本科教育质量甚至赶不上过去的专科,而且这一趋势正在朝研究生教育蔓延。

0 阅读:242
评论列表
  • 2022-11-21 22:40

    很多人评上教授就不愿上课、不做研究了!

心灵成长的餐厅

简介:如果一个人影响到了你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