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时候,他们连选择题都懒得填,直接交白卷!”贵州有个乡镇老师这么一喊,残酷的现实全露出来了。
一个50多人的教室,就10个人在听课。课堂上很混乱,有的忙着赶作业,有的沉迷看小说,甚至还有对着老师破口大骂的,这课堂完全失控了。
其实让人很痛心的是,这些孩子好像连和命运抗争的勇气都没了。
为啥会这样呢?家庭教育出问题了。在乡镇,好多家庭在教育上都犯难。父母都出去打工,把孩子扔给老人带,可老人年纪大了,教育孩子实在力不从心。
就算父母在家,也只会简单粗暴地喊一句“快去写作业”,根本没有啥有效的教育方法。
以前老一辈的“棍棒教育”现在被时代淘汰了,可新时代提倡的“平等沟通”家长们又不会,结果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就成了孩子成长路上最熟悉却又很陌生的人。
就像贵州有个初二的男孩,因为考试没考好,又赶上父母吵架,大半夜跳河死了。打捞上来的时候,书包里还有没写完的数学卷子,他心里那么崩溃,连一句“我累了”都没人听他说,多让人难过啊!
学校也被“投诉文化”压得喘不过气,老师特别为难,管学生可能被投诉;不管又会被骂失职。
学生在课堂上想干啥就干啥,玩手机、睡觉、顶撞老师,这些事儿经常有。
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家长可能就堵在校门口要说法。以前的戒尺现在成了烫手山芋,教育没了约束,课堂就只剩乱糟糟的一片。
学生也知道学校不敢开除他们,规则没了,课堂慢慢就成了滋生坏脾气的地方。
社会上还有一种“读书不如早打工”的歪理,把不少学生忽悠得晕头转向。我表哥家的孩子才上五年经,就不想上学了,特别羡慕在厂里一个月能挣8000。
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同龄人,拿着最新款手机,穿着名牌鞋,好像混得挺风光。现实一对比,课本里的理想就被打碎了,厌学在有些学生眼里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就这样,越不读书越难有好出路,越没出路就越觉得读书没用。
贵州乡镇中学课堂这些乱象,其实是城乡发展不一样。这背后有三个大问题,首先是知识传递出问题了,数学公式、文言文这些知识,好像在现实生活里没什么用,教育的回报也看不到了,以前那种寒门出贵子的好事越来越少。
文化资本的传承也不行了。打工的父母带回来的智能手机,还有祖辈的农耕经验,都没办法帮孩子在考试里取得好成绩,乡村的孩子就像没根的“文化流民”。
孩子的身份认同也乱套了。在现实里,知识好像没什么尊严,学生就用反叛的方式来重新找到自己的身份感,心里特别焦虑,只能在网络小说的虚拟世界里找安慰。
父母不一定要多懂知识,但得多关心孩子学习,自己先戒掉那些不好的习惯,每天晚上陪着孩子读读书,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左手拿戒尺,右手举火把”。恢复适度的惩戒权,守住纪律的底线,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还要给学生带来希望,带他们去大学实验室看看,邀请那些成功的人来分享经验,让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
社会也得行动,要大力宣传“读书有用”。政府可以设奖学金鼓励学生,企业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短视频平台多推送一些正能量的故事,让孩子相信读书是有价值的。
蓝天
学习怎么比得上游戏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