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修建的万里长城都有哪些防御机制?看完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
很多人以为万里长城只是一堵超级长的墙,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么说吧,美国在美墨边境修的阻挡移民的墙和它比,设计思路就差了一万里。
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防御建筑,长度一度超过5000公里,即使在太空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最初的长城是由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和秦国这三个地处边陲的国家修建的,目的就是抵挡北方的游牧民族。
后来秦始皇帝统一六国,把这些早年修的长城都连上了。当然了,作为中国初代基建狂魔,秦始皇帝肯定不会满足于这种缝缝补补的工程,秦长城做了很大改进。
古代的运输条件很差,在修长城的时候通常是就地取材。在石头多的地方,秦国服徭役的民夫会用大石头来堆砌城墙。
开凿石头的方式也比较特别,首先他们会准备很多柴火,然后点燃焚烧岩石,岩石受热膨胀后会产生裂纹,这样就可以用凿子轻易的把岩石凿开。
散落的石块经过修整后,用混了粟米桨和石灰的粘土砌起来,高度在4~5米,底部宽度也在5米左右,顶部比较窄,只有3米左右,这样会使整个墙体更加稳固。
在黄土多的地段,使用的一般是夯土筑墙,在夯土中间还有圆木、碎石外加芦苇杆。夯土的工具有很多,头部加铁锤的木杆,这种一般是单人操作,还有用一个大石头放在木头上,四周捆上绳子,几个人围成一圈,手拎着绳子,把石块给抬起来,然后重重砸下。
当地基打好后,修顶部的夯土时会用到畜力,用牛或者马拉着碌(liù)碡(zhóu)反复碾压,牛和马在踩的过程中也把土墙夯筑的更加严实。
在关键地段,秦长城也是用砖块制造。秦砖汉瓦,在文玩界是非常有名的,秦砖的原料多取自骊山沉泥,这种泥土本身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经过高温烧制后能形成质地密实、强度很高的砖体。古人为了烧出更好的砖,改进了战国以前的工艺,在窑中设立了火膛窑室和烟道。
用水浇窑壁产生水蒸气,水蒸气灌入窑室内给砖块快速降温,这样生产速度就提高了。水蒸气在降温时阻隔了空气对砖块里铁离子的进一步氧化,所以这样烧出来的砖呈青灰色。
秦砖的尺寸一般是34厘米长, 20厘米厚,但是考古界也发现过70厘米长, 40多厘米厚的超大号秦砖。
优质的秦砖硬度是非常高的,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用它来当砚台磨墨,用来了2000多年的秦长城砖块依旧可以在遗址上找到。
秦人是怎么保证施工质量的?
说“九族严选”夸张了一点,但是质量不过关工人掉脑袋、监工满门抄斩确实是有可能的。在秦砖上有砖块烧制厂的名字和各级监管烧砖的官员的名字,这些在制作砖坯的时候就印上去了,出了问题的话从上往下一层一层找负责人。
长城修好后是怎么用的?
不单单是一个墙那么简单。
首先长城就像一条国防光缆,它可以快速传递信息。长城每隔3000~5000米就会有一个烽火台,在特殊地段烽火台的间距会更小。当有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驻守在烽火台的士兵就用干草混着狼粪放到土灶里点燃。
据说混了狼粪的烟是笔直上升的,而且有特殊味道,一个烽火台点火放狼烟,下一个烽火台也会放狼烟,这样层层传递,速度很快,不用一天就能把前线告急的情况传到咸阳。即便看不到狼烟,通过焚烧的特殊气味也能知道烽火已经点燃了。
后来在明长城烽火台里还加装了铜钟和鼓,配合着狼烟使用。
其次,长城也是边防士兵的家。长城重要地段都有隘口、军堡、关城,周边还有城镇,中央会不定期的抽一些内地犯了罪的人发配到这里。有了人,很多生活物资就能在长城周边生产,这样士兵在长城驻扎就有了后勤保障。
长城还是古代版的高铁,上面可以运兵、运粮,有了长城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翻山越岭,能运军用物资也能运送民用物资。
其实中原地区每年都和北方游牧民族有贸易往来,在唐朝以前主要是中国出口盐、铁之类的商品,换游牧部落的马。到了明代,茶成为了游牧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朱元璋推出了茶马贸易,用内地劣质的黑茶茶砖来换草原的马,对铁器和火药之类的则严禁出口。很多茶马贸易也是在长城附近开展的,商队沿着长城走很方便。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指责中国古代的长城是劳民伤财,借古讽今。其实他们一点也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只是把长城简单的理解成一堵阻挡骑兵的墙。从战国到明清,各朝都对长城进行维护就足以说明它的价值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