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半旗”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致哀方式,也叫“下半旗”。
当国家某个重要领导人、对国家或人类有重要贡献的人去世,以及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全国公共场合的国旗都会举行降半旗仪式,以此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悼。
顾名思义,很多人以为“降半旗”就是降到旗杆的一半,真是这样吗?
按照我国国旗法规定,降半旗时,需要先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端,再降到国旗顶与旗杆顶为旗杆长度的三分之一处。
降下国旗时,也必须先将国旗升至旗杆顶,再降到底。
因此,“降半旗”并不是字面上的理解,降到旗杆的一半,而是旗杆顶往下的三分之一处。也不是直接升到三分之二处,而是有相关的流程。
当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降半旗要求,也有国家会降至旗杆一半,或是国旗宽度的一半位置。
“降半旗”这种悼念方式起源于四百多年前的英国。
在1612年,英国船只“哈兹·伊斯号”于北美洲北部的海域进行探索航行时,船长意外离世,船员们自发将桅杆上的旗帜下降一部分,表示对船长的尊敬与哀悼。
当“哈兹·伊斯号”回到英国,通过泰晤士河时,两岸的人们疑惑为什么船只桅杆的旗帜没有升到顶,相互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船长逝世了,船员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哀思。
于是,降半旗这种哀悼仪式在当时的远航船队中颇为流行,只要是船上有人遭遇不测,都会通过降半旗来致哀。
久而久之,这种方式便升级为国家级别。到十七世纪末,欧洲各国每当遇到重要人物逝世,都会采用降半旗这种致哀方式。
至于我国为什么是旗杆顶往下三分之一处,而不是降到旗杆中间,大概是因为三分之一处比正中间更显得庄重吧。
天安门前降半旗
如果国旗顶位于旗杆正中间,国旗就处于旗杆的下半部分,视觉上给人以衰败的感觉。
而处于三分之一处时,国旗在旗杆的上半部分,像八九点钟挂在树上的太阳,积极向上展望未来。
之所以叫降“半”旗,“半”本来就不是一个精确的数词,总不能叫“降三分之一旗”吧,多拗口。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十多次降半旗仪式。第一次举行这般哀悼仪式,是为1950年去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同志。
一代伟人毛主席于1976年去世时,全世界共有53个国家降半旗,是去世后降半旗国家数量最多的。
联合国总部降半旗
联合国成立以来共降半旗21次,有6次是为中国人而降,其中有一位相对陌生的名字:杜照宇,很多人并不熟悉。
他曾经是我国驻黎巴嫩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2006年以色列空袭黎巴嫩时因坚守岗位,与另外三位联合国观察员一同牺牲在以军的炮火中。
因此,杜照宇也成为联合国21次降半旗仪式中,为数不多的非国家级领导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