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国家疾控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50,各地可以因地制宜设立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
新华社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50;到2030年,结核病发病率小于十万分之43。
规划提出,各地应加强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完善工作流程,对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发病高风险人群开展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等检查,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对发现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患者要按时限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转诊和登记。
各地可以因地制宜设立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门诊,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高风险人群开展结核感染筛查,对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等干预,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
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要对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诊断。有条件的地区为县(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设备,开展耐药筛查。
此外,非定点医疗机构要逐步提升病原学检测能力,开展结核病病原学检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推广应用远程会诊和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化影像学辅助诊断系统,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
国家疾控局介绍,近年来我国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发现并治疗了约785万例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保持在90%以上,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结核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仍有约10%的县(区)为高流行地区,防治工作不均衡,患者主动发现和规范治疗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新技术应用不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