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货币又贬值了。不得不说,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过去40多年,印度卢比兑美元一直在贬值,稳定的贬值。
按理说,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一直不稳定,贸易会出问题,经济也会出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存款随时在贬值,结果会怎样?
当然是资金外流,做外贸的也不愿意接受卢比,收到卢比都会赶紧兑换成美金。为了不外流,只能增加利率,而高利率又会遏制经济增长,这是已经纳入教科书的宏观经济逻辑。
可是,就是这种情况下,印度的经济还挺好的。过去20年,印度经济增速很不错,股市更是非常红火。
1,为什么要聊印度?
中国的舆论场上,有很多介绍印度的文章和视频。其中,很多都是嘲笑印度获取流量,可以说取笑印度,说印度不行似乎成了流量密码。也有人,吹捧印度,说人家的民主制度好。
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不太感兴趣,做投资需要客观一些,投资者是没有祖国的,至少分析师是没有祖国的,唯一的标尺就是真相。我们尽量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去看待印度,才能还原事物的真相。
过去40年,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庞大的大宗商品需求,铁矿、铜等等大宗商品,全都因为中国大大规模建设,而变得稀缺。
现在,问题来了,当中国这个巨大的基建机器逐步停下来之后,不仅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冲击,也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所以,这个时候,有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填补中国留下的巨大商品缺口,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在所有的国家之中,印度人口全球第一,近几年发展速度也挺快,看起来像是下一个中国,连很多国际观察者也这样认为。
假设印度可以填补这样的空缺,也出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只要等到中国经济复苏,那就是新一轮的大通胀。
相反,如果印度不能填补这样的空缺,那么对于大宗商品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下跌之路。因为需求没有了,供给过剩会持续很长时间,哪怕中国有所反弹,也不能改变这样的趋势,如此2015年那种极端的商品行情,就有可能再现。
2,印度制造美梦破灭
印度能不能走上中国过去的道路,其实取决于2个因素,一个印度自己本身的情况,另一个是全球经济与技术发展阶段。
可能很多人认为,印度人多,自然经济增强潜力很强,这完全是两回事。还记得我在《跪不跪?大清还是亡了》里面提到的,1840年之后,中国已经有4亿人了,不还是被人欺负到1949年嘛?人多并不一定有用。
核心的原因是统治者的利益与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不一致,大范围引进科学最先被干掉的就是满人自己,同样的道理在印度也适用。印度上层阶级只要保证自己过的舒坦就行了,至于国家是不是发展,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是亘古不变的。
纵观历史,每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得经历工业化:先做世界工厂,给人打工,利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积累大量地原始资本,然后用于投资设备、基础设施和教育,然后继续进行产业升级。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家庭的兴旺,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国家也是一样,需要存钱、投资、再存钱、再投资,利用原始资本不断积累,然后才能成功。
莫迪于2014年上任后,也是这个想法,提出“印度制造”计划,试图利用中美贸易冲突的历史性机遇,做一个骑墙派,引入国际资本和产能。为此,他还制定了非常宏伟的目标:
√将印度工业年增长率提升至12-14%;
√到2022年创造1亿个工业工作岗位;
√到2022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后调整目标期限至2025年);
√推动印度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以此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所以,在过去10年执政期间,印度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包括实现交通网络现代化、改善城市设施和扩大数字基础设施,重点发展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推广水路和索道系统,2023年基建投资较2014年提升5倍,国家公路网里程增长60%。
结果10年过去了,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坏了。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不增反降,从2010-11年的18.3%下降到了新冠疫情暴发前2019-20年的14.72%。
尽管这些年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加,但是有两个问题:其一流入印度的FDI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生产性投资,且这一占比在2018-19年度达到峰值以后便不断下滑。在2020-21年度,尽管印度接收了超过800亿美元的FDI,但其中只有210亿美元可被归类为生产性投资,仅占形成资本总额的3.1%。
其二,尽管流入印度的FDI绝对值在增加,但其占GDP的比例却有所下滑。2014-15年至2022-23年期间,FDI占印度GDP的平均比例仅为1.76%,而在2007-08年至2014-15年间,这一数据则为2.14%。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有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看的是贸易顺差,有了存款之后,才能继续投资,利滚利。一个家庭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印度贸易逆差逐年扩张。
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的商品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3-14年的10.2%滑落到了2022-23年的8.2%。2023年,印度贸易逆差为2389.9亿美元,对中国贸易出现833.4亿美元逆差,对美国实现323.4亿美元顺差。
那么,钱从哪里来呢?搞笑的是,印度人的主要外汇来源竟然是侨汇,也就是向全世界出口印度人。根据最新的数据,印度连续第三年在全球汇款排名中排名第一,非居民印度人(NRI)在2024年寄回了创纪录的1290亿美元。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印度持续贸易逆差,还能保持经济增长,因为有人在外部不断输血。
但是,这可不是长久之计。没有贸易顺差,怎么投资呢?不投资,怎么形成持续的复利增长呢?
数据显示,印度生产性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率,在经历1990年代和2000年代显著增长后,呈现出结构性减弱趋势:从2007年的近42%下降到2020年的29%。到2023年,这一数值虽回升至34%,但仍然远低于过去的水平。
所以,如果印度按照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没有持续的贸易顺差作为基石,想要对中国形成大规模替代是不现实的。
3,印度经济弊病:根子上的问题
为什么印会有着大好的条件,却迟迟发展不起来呢?如果不是人口本身的原因,那就是资源或者是分配的原因了。
前面,我写过一篇有关印度股市的文章,里面提到了1979年以来,印度股市一直长牛,从100点涨到了8万点。很多股民看起来的确很爽,但是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况下,谁有钱谁就会变得更有钱,穷人跟班无法在超级大牛市中分一杯羹。有钱人,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买入股票,就能够变得越来越有钱,变成了趴在帝国身上吸血的虫子,奴役下层。长此以往,底层人也就丧失了斗志,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那不直接躺平算了。(参考:《印度股市创历史新高!背后是血淋淋的垄断经济》)
数据显示,最富有10%人口所持有的国家收入份额从1990年的34.4%上升到2018年的57.1%。相较之下,最贫穷的50%人口所占国民收入份额则从20.3%下降到13.1%。
在这种极端不公平的环境中,经济怎么可能有很好的效率?而且,这种极端的情况,在某些时候,甚至会演变成为内部斗争。
当然了,这一点和印度历史、文化有关系,二战中,没有经历过血的洗礼。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获得了独立,看似兵不血刃,实际上恰恰丧失了一次财产重新分配的机会,均田地的历史性机遇。
除了社会制度层面的原因之外,印度国内的文化、民族问题也是大问题,印度全国有22种官方语言。这不仅仅是22种语言那么简单,这代表了随时随地有22种矛盾需要平衡。
印度的营商环境也十分恶劣。它的法律制订地非常完备,一个发展中国家地环保法比发达国家还完善,不走偏门根本没法做生意,走了偏门就等于被人抓着小辫子,想什么时候捏就什么时候捏。有一句话说得好:印度普遍性制定法律,选择性执法。
印度的地理环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掣肘。大家有没有发现,全球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温带,因为在这种环境中,最有利于生产工作。
比如,印度2024年夏天的时候,气温可以达到50度,别说人受不了了,连机器也受不了,在这种环境中,机器的寿命都要短一些。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如何竞争呢?
类似的还有其他资源。印度和中国的人口一样多,但是印度的国土面积却只有中国的1/3。但是,他的耕地面积却比中国还要多。14亿人口,可不仅仅是14个劳动力,更是14亿张嘴,如果不把这些嘴填满,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最重要的能源方面,印度除了煤炭还行之外,其他的大多都需要进口。
更加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力成本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现代的AI已经可以从事很多简单重复工作,特别是智能化工厂的建设,让传统发展中国家的人力优势变得越来越低。(参考:《中国关上了制造业的大门》)
除此之外,全球科技进步的速度放缓,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竞争。连传统豪强欧洲、日本的日子都不好过了,印度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综合来看,印度很难复刻中国在上世纪的经济奇迹,一方面是我前面提到的这些印度内部问题,另一方面是外部科技发展的速度放缓,全球化渗透率过高,信息革命带来的最佳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
4,印度能成为关键X吗?
虽然印度有这样那样的内外部问题,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印度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目前来看,制造业在向无人化转变,可是在很多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或者是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产业中,比如纺织,人口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制造业转移的窗口并没有完全被关闭。
印度精英人口虽然说着一口咖喱味英语,但是在英语为主体的现代环境中,还是可以有很多机会。比如印度的软件外包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优秀的。
可是,如果只是维持一般的增速,印度即便是增长,恐怕也无法弥补中国需求下滑留下的窟窿。比如,2023年中国钢产量10亿吨,印度倒是排名第二,有1.4亿吨,增速11.8%。但,中国只要下降1%,就足以压过印度10%的增速。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1-11月中国原油进口5.06亿吨,同比降1.94%。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评估,2024年和2025年,印度将占全球石油消费总增长量的25%。预计2024年全球石油消费将增加90万桶/日,2025年全球石油消费将增加130万桶/日。
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中,印度的经济增长情况将会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但,我个人不太看好它继续向上的动力,后遗症已出现。在大宗商品价格这么弱的情况下,印度目前通胀依然严重。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12月12日公布数据显示,印度11月份CPI同比增长5.48%。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7%左右。
通胀一向是非常有效的数据,说明过去几年印度通过加杠杆的方式的刺激经济已经产生了副作用,很难再继续加码,维持现状已经不容易了,市场已经吃不消了。
须知,过去几年,印度年度投资占GDP比重从疫情前31.6%上升到23年的33.7%,就算这样,印度的经济增长也挺乏力。东亚各国历史上在这个阶段,都是10%以上的增速,2024年3季度又下降到6.7%。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中,印度恐怕很难完全填补中国基建周期下行,带来的需求增速下滑,以至于对全球大宗商品需求都会形成持续而长久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