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中国提出“计划生育”的人,自己却娶2个老婆,生8个娃

牛辅饭前娱乐 2025-04-17 21:06:42

从少生孩子多种树到现在的开放三胎,随着国情的演变,人口政策也是一变再变。

比如1980年实施的计划生育一胎政策,就改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面貌,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提出这一政策的先驱之一——马寅初,却和计划生育背道而驰。

他娶了两个媳妇儿,孩子数量更是有8个之多。

自己这么多孩子却能提出计划生育,马寅初经历了什么?

马寅初和计划生育

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口问题还顾不上关注,国家尚处于满目疮痍的战乱和外敌侵略之中。

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屈辱的外战,以及内战不断的局面。

贫穷、落后、混乱的局势让人们的生命和生存变得异常脆弱,人口的增长似乎并不是主要问题。

反而在许多地方,民众的死亡率奇高,人口常常处于急剧下降的状态。

直到民国建立和社会的逐步稳定,国家逐渐从混乱走向恢复,人口问题开始引起了一部分有远见的学者的注意。

土地资源的不足、粮食短缺、公共卫生与教育设施的缺乏,这些问题都因人口的快速膨胀而变得愈发尖锐。

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土地有限,人口激增,导致了许多地方的贫困和不平衡发展。大

批人流动至城市寻找生计,而城市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无法跟上,导致了更大的社会矛盾和动荡。

这一切,深深触动了马寅初,一个年轻的学者。

1903年,他从浙江老家考入了北洋大学的冶金系,但对理工科的课程并不感兴趣。

经过几年的沉淀,他决定学习经济学和人口学。

1907年,他又去美国深造,进入了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许多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在美国的求学期间,马寅初不仅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也深入了解了人口学的发展和影响。

特别是美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人口问题。

1914年,马寅初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怀揣着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定回国。

在回国后的岁月里,他不仅在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开始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发声。

正如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观点,中国的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而人口的膨胀则使得这些基础设施更加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

但那时民众仍旧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儿孙满堂才是福”,不生儿子即为不孝,生育多子多福的观念仍占据主流。

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面对的可想而知。

可在大环境下,他的思想如此前卫,轮到他自己,却复杂的多。

媳妇和孩子

在那个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马寅初的第一段婚姻也遵循着时代的传统轨迹。

他的发妻,是由家中长辈一手撮合的典型良配。

女子出身清白、温婉贤淑,虽未受过良好教育,却恪守“三从四德”,在那个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时代,属于最能撑起一个传统家庭的“内当家”。

婚后,她全心全意操持家务、照顾家人,把马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夫妻两个也算举案齐眉。

婚后不久,妻子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是家中长辈盼望已久的“香火”,马寅初本人,也对即将成为父亲充满了憧憬。

只是天不遂人愿,他们的长子在幼年时期因病夭折。

失子之痛,如沉重巨石般压在夫妻俩的心头。

尤其是他的妻子,更是深陷愧疚与自责,那个年代,“无子即为不孝”,对一个传统女性而言,未能留下儿子是对整个家族的亏欠。

她将儿子的夭折视作自己的失责,后续生的又都是女儿,她的情绪日渐低迷,年岁的增长,也使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再育男丁的希望渺茫。

正是在这种内外压力交织下,她做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令人意外的决定——主动劝说丈夫纳妾。

不是为了情爱,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延续马家的香火。

她一遍又一遍的劝说下,马寅初从最初的拒绝,到后来的迟疑,再到最终妥协。

这位一生谨慎自持的知识分子,违心接受了妻子的安排,小妾王仲贞出现了。

王忠贞是马寅初长女的同学,年仅13岁,这在如今或许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

婚后的王忠贞乖巧听话,和马寅初原配之间也并未如外人想象那般针锋相对,反倒相处融洽。

她先后为马家诞下四个子女,其中两男两女,再加上发妻的孩子,一共八个。

但正是这段“纳妾生子”的往事,成为他日后提倡“计划生育”时最被人诟病之处。

那些对马寅初持批评态度的人常常搬出他的一妻一妾、八个子女的家庭,质问他有什么资格对全国人民说“不许多生”。

在他们看来,一个自己“子女成群”的人,却向社会倡导节育,岂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典型?

那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计划生育”的实施

19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对“计划生育”这一新兴概念反应激烈。

许多人认为,这一政策过于严苛,并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

这种政策是对家庭自由的过度干预。

特别是马寅初本人身处的学术圈和政府高层,许多人难以理解为何一位“家有八子”的学者,竟然能够提出限制生育的政策。

甚至有批评声音认为,他的“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为了让自己在社会中取得话语权,而他自身的家庭选择却与此格格不入。

这些反对声浪并未使马寅初放弃自己的主张,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推动计划生育的决心。

马寅初并没有回避这一矛盾,而是正面回应了公众的质疑。

他承认自己有一妻一妾、育有多个孩子的传统家庭。

他承认自己在家庭中的某些选择有悔,但他认为,国家在面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时,不能单纯以个体的行为为标准。

国家要走向富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资源压力和社会负担问题。

在那个时代,“多子多福”的观念几乎是每个家庭的信条,尤其在农村地区,“一夫多妻”和“多子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许多人认为,他的提案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甚至有人指责他忘本,不能理解普通百姓的困境。

可他依旧坚定,社会的改变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冲突与抵制,真正的变革是建立在长远眼光和科学判断之上的,而不是仅仅迎合眼前的短期情感和利益。

对于马寅初来说,推行计划生育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他看来,过快的人口增长,不仅让家庭难以承受,社会资源的分配也难以跟上,贫困与不平等将成为不可避免的恶果。

人口过多将直接拖累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过度膨胀的人口将造成巨大的负担。

唯有从源头上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改变这一切。

因此,马寅初依然毫不动摇地坚持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最终,他还是成功了,效果也是显著的。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无疑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国家能够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更有效地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和使用,逐步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他在家庭上被人诟病不假,但这份远见卓识更不是虚的。

0 阅读:2
牛辅饭前娱乐

牛辅饭前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