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首个倒台的省革委会主任,与许世友结怨,79年被开除党籍

品古观今吖 2024-12-24 15:13:03

前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王效禹这个名字在山东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是山东省革委会主任,是山东的“一把手”, 是手握重权的“风云人物”,毛主席也曾一度对他投以赞许的目光。

可最终,这位曾经的“风云人物”却落得个倒台、被开除党籍的悲剧结局。

那么,王效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又是何种原因,让他最终走向了一个悲剧的结局呢?

王效禹的早年经历

早年的王效禹,与众多怀揣着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一样,立志参军抗日,誓要为国家解放、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8年6月,王效禹加入了共产党,先后担任临淄县委书记、独立营政委、第三军分区团政委、博兴县委书记等职。

1945年初,随着日本的战线日益拉长,资源早已濒临崩溃,败局已显,可这些垂死挣扎的日寇在山东地区却愈发猖獗,妄图做最后的挣扎。

同年5月,日寇纠集近五千余人的兵力,对陈户发动了猛烈的围攻,王效禹毫不畏惧,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奋勇突围。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经过了三轮的反复冲杀后,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新中国成立后,王效禹继续留在山东,在省检察院工作。

王效禹是有一定能力在的,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才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十分佩服王效禹身上的那种韧劲儿。

他冷静果敢、不畏强权,始终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大众日报》曾专门刊文表扬他,称赞他是那种“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干部典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同样的,王效禹的这种性格也有弊端,他身上的这种“大胆”、“好捅上”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的坎坷命运埋下了伏笔。

王效禹的一生起起落落,很快他便迎来了他的第一个“落”。

没多久,在“反右派”斗争中,王效禹得知自己手下的四名干部受到波及,急忙从青岛赶到了济南。

公开表示自己的不满与反对,拒绝参与,并利用手中的职权,千方百计地保护这四名干部。很快,王效禹就为这次“逆风而行”的作为付出了代价。

他不仅没能保护这四名干部,就连自己也由于包庇的罪名牵连其中:撤职、降薪、留党察看两年。

直到1965年,王效禹才重返政坛,并结识了张子石,而张子石,也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一大转折点。

一年后,正值政治风暴时期,早年就受到康生赏识的王效禹,如今与张子石的结缘,更是让他在政治上有了坚实的依靠。

而这,也似乎注定了王效禹那不平凡的一生。

“人心不足蛇吞象”

当身居高位之人忘却了初心,遗忘了曾经走过的道路,那么,他终将偏离人民的轨道,渐行渐远。

王效禹在攀附上“政治高枝”后,更是变得肆无忌惮,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颤抖。

在“靠山”的暗中授意下,王效禹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山东的大权,一时间,他风光无限,目中无人。

此时的他,早已将昔日的谦逊与低调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狂妄与自大。

提及王效禹,就不得不说到他的妻子刘崇玉,在那个时代,青岛无人不知王效禹身边有个“刘政委”。

刘崇玉不仅在王效禹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所谓的“王效禹思想”,极力树立王效禹的权威。

她甚至不惜印制大量传单,营造出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绝对权威氛围。在每次大会上,她总是带头高呼:“坚决支持王效禹!”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刘崇玉并不满足于现状,她渴望更大的权力,时常与王效禹为了争夺高低而闹别扭。

她的这种“为非作歹”的行径,终于激起了军民的强烈反感,最终落得个坐牢的下场,这才收敛了争权夺利的心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效禹的野心日益膨胀,他不满足于仅仅做山东的“一把手”,开始将手伸向其他地区。

后期更是明目张胆地带着人马到其他地区“夺权”,甚至直接占领了徐州,这一举动让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大为震怒,两人因此结下了梁子。

王效禹已经彻底迷失了自我,他忘乎所以地与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驰。他的手伸得太长,企图趁机搞乱军队,这一行为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不满。

那时,王效禹还妄图控制整个华东地区,自己担任所谓的“华东军区政委”。之后的“反复旧”运动,更是他的一场豪赌。

如果成功,结果不言而喻;可若失败,从此跌落神坛,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彼时,山东省委在职的,基本都是他的“铁杆班子”。

由于树敌太多,王效禹整晚都睡不安稳,总感觉有人要来刺杀他。或许真的是坏事做多了的报应,后来他还被吓得生了一场大病。

然而,众人并不傻,明眼人都能看出王效禹背后的野心。在“九大”期间,许多人开始揭露他的错误。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也曾好言相劝,但王效禹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拒不认错。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王效禹在“九大”上耍尽了手段。在此之前的一次会议上,他故作“谦虚”地表示自己不能当选;

同时,又巧妙地推出了一位人选。实际上,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向中央首长说过此人的坏话。

在“九大”上,王效禹仍不知收敛,面对许世友的质问,王效禹不仅拒不认账,还当中顶撞许世友。

本来两人因之前的问题许世友就一肚子的火,现如今眼见王效禹仍不知悔改,许世友气急,冲上去揪着他的衣领直接开骂。

王效禹没想到许世友会给自己来这么一出,这下也不敢再狡辩了,乖乖闭了嘴。

尽管如此,“九大”过后,王效禹还是如愿以偿地当选了中央委员。这一刻,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会议结束后,王效禹留在北京学习,毛主席、周总理却先后就山东问题对他的错误做出了批示。这时的他,已经开始“靠边站”了。

用张铚秀的话说就是:“王效禹主任山东期间,生产垮了,多数干部也受到波及。他的错误不是一般的错误。”

也就是在这一年,王效禹被停职检查。1971年3月,他党内的一切职务都被撤销,被安排到东北进行劳动改造。1979年,王效禹被开除党籍,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

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1989年9月25日,王效禹回到了家乡青州,这次回乡并非他心中所愿,他曾说:

“为什么我没有死,偏偏人家死了呢?”

在他看来,那些与他一同投身革命的同志,大多已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而自己却成了幸存者。

这份幸运,却成了他心头难以言说的重担,他担心自己的归来,会触动那些烈士家属心中敏感的伤痛,让他们再次陷入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

本来呢,王效禹曾一度向组织上请求,希望可以允许他进烈士陵园工作,以这种方式陪伴那些逝去的战友,不过组织并未同意他的要求。

晚年的王效禹,生活简朴而充实,他有着两大爱好:一是打拳,二是写字。

自1956年起,打拳便成了他每日不可或缺的习惯,除特殊情况外,基本上一天不缺,这一坚持便是三十多个春秋。

而写字方面,王效禹是从毛主席的诗词开始练起的,每当有老友向他求字时,他总是谦逊地表示:

“我那都是闲来写的玩玩的,拿不出手的。”

1995年初春1月16日,王效禹突然感到胸口一阵不适,起初他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适感愈发强烈,让他心慌意乱。

经医院诊断,他患上了冠心病,再次住进了病房,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到医院了。

早在1990年初之际,王效禹就因病住进了医院,那时,他对旁人还是一种很随和的态度。

不过当话题引到当年的事情上时,王效禹总是不愿多说什么,有时干脆闭口不谈。

这一次住院,王效禹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医生开具的营养药物也坚决拒绝。

问及原因时,他淡淡地说:“年岁已高,时日无多,何必再浪费国家的钱财在我这个老头子身上呢……”

由于他的不配合,病情逐渐加重,各种老年性疾病也接踵而至,身体已是极度虚弱的状态。

不过,王效禹在医院呆了一个月后,某天他的精神头倒是出奇地好,同家人、医生说了好些话。

1995年3月3日,王效禹因病逝世,享年81岁。

结语

王效禹从一名满腔热血的革命者,到身居要职的“一把手”,再到被开除党籍,他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与波折。

早年的王效禹,确实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不论身处何种艰苦环境,不论担任哪些职务,每一次都能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圆满完成。

当然,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当王效禹手握大权时,他或许未曾料到,这把双刃剑已经开始悄然指向他自己。

在“政治靠山”的庇护下,他变得肆无忌惮,开始滥用职权,追求个人的私利。他忘记了初心,背离了人民的期望,逐渐走上了与人民相悖的道路。

王效禹的野心和狂妄最终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这些举动引起了中央及全体军民的极大不满和警觉。

尽管在“九大”期间,仍旧当选了中央委员,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开始走向尽头,之后的他逐渐被边缘化,最终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当一个人沉迷于权力带来的虚荣和满足时,他往往会失去理智和判断力,最终走向毁灭。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任何试图滥用职权、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

“九大”当选中央委员第二天就倒台的王效禹 晚年在青州

王洪文、王效禹采访追记. 炎黄春秋

《王效禹小传》

0 阅读:72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