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著名历史典故,一同探索背后的故事

盛夏尉蓝 2023-08-11 10:58:26

历史上很出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财富,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他的财富已经达到了亿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位皇帝实在是太有钱了,光是京城就有一笔钱上亿,还有那些用来串着钱的麻绳,都快烂掉了,还有无数的铜钱。新的、老的,堆积如山,仓库里已经没有多余的东西了,大部分都在里面发霉,但问题是,为何文景之治的皇帝如此富裕,通过对已知历史资料和发掘钱币的分析,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此项经济活动的后面,存在着一种“过度”的现象,在研究汉代的通货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秦的通货,根据《史记·平准书》中的记载,秦的通货被称为“二两”,因为它的重量和文字一样大,所以被称为“二两”,据《史记索隐》所载:“秦钱半两、直径一点二厘、重量十二斤”,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在这个时代,钱是怎么多出来的。

从理论上讲,秦国“半两”的铜钱应当为12铢,而事实上,迄今为止发现的秦国铜钱没有一枚达到这一要求。《西汉前期货币改革新探分析》对迄今发现的秦钱进行了体重计算,发现其中最大的是6斤,最轻的是2斤。秦始皇还没把货币统一起来?为何硬币的重量相差如此之大?这也算是秦国的一种默认,因为秦国已经把所有的钱币都集中在了一起,不过却并没有完全放弃铸造钱币的权力。在秦王朝,只要有本事,有想法,有资本,谁都能印制钞票。更何况,你们印刷的货币,也不是伪造的,都是被正式认可的货币。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可以看出,秦代允许私人铸造货币,并且对于货币表面上的价格,普通民众也要承认,没有任何意见。《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官员收银,千钱一畚。”不满千者,则被禁锢。金钱有好有坏,有坏有坏,人在市场上消费,无论好坏,都是一样的。

这枚硬币的重量并不超过12磅,但其价值却丝毫不受影响。因为官府要求所有人都要接受这种货币,也就是说,一枚硬币(3枚铜币),就相当于一枚普通硬币(12枚铜钱),也就是说,他可以买四个馒头。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疯狂地印制着纸币,使得秦国的纸币很快就变得过剩起来。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实行了度量衡制,可是却依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掉过度发行的问题。六个国家积累了很多年的财力,都开始向着秦国涌来。因此,有人认为秦国的货币制度,就是在掠夺全世界的财富,也正因为这样,秦国才能够建造出秦始皇陵,建造出长城,否则的话,秦国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建造那些基础设施。我给你们举例,秦国的一块钱是三块钱,赵国一块钱是十二块钱,赵国的一块钱是三块钱,而秦国的一块钱是十二块钱,所以赵国的一块钱是要高于秦国一块钱的。

刘邦学了秦始皇的办法,刘邦则根据秦始皇的办法,减少了铜钱的数量。据《汉书·食货志下》所说,“汉兴后,因秦钱重,遂命百姓铸造一枚三文一枚的豆子。”秦国设定的比例是十二钱(也就是两钱到六钱),而汉朝则是将比例降低到了三钱(也就是一钱不到一钱),以此为借口,大肆搜刮。从那以后,货币的过剩就变得更加严重了,在《试论汉代通货膨胀》一书中,我们对汉代货币的数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减少,到了汉文帝时代,一枚四分钱的货币,已经降到了零点二分。钱在减少,而钱在减少,而钱在减少,最终造成了严重的通胀。而历史文献中的记录也证实了这一点,即汉文帝至汉武帝时期,我国货币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通胀现象,货币的价值下降非常剧烈。

《史记·平准书》中说:“有贪得无厌之人,存余产业,稽市,米至石,千两,马,千两。”也许会有人说大米价格受到季节的影响,但马匹价格如何?《九章算术·粟米》:“今天有一块布料,每一块一文。”一般都是一米五,原本一块不到2000金币的地皮,如今却要1金币。这种价格上的差异,会不会是因为季节的原因?到了汉武帝时期,四次征战,总共赏赐了一百七十万两黄金。还有,将七十万人调往边境,光是这七十万人,就耗费了数十亿。

根据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记载,最大的经济来源,还是土地,人口,并没有超过前代多少,可是那庞大的财力,到底是如何办到的?至于后来的大汉,花钱如流水,那只能说明那时候的大汉已经不值钱了。更何况,按照历史记载,文景之治的时代,有银子有粮,有粮有粮,但每逢荒年,朝堂上没人给官员俸禄,百姓却要卖儿卖女——这岂不是很矛盾?若真有那么多银子,又何必卖官卖爵?因为那时候的铜钱已经不值钱了,而且在文景朝的时候,铜钱已经贬值了很多。秦钱重2~6斤,而汉文帝钱重2~2斤,二者是否有可比性呢?总而言之,江郎并不觉得“文景之治”有多富裕,其表面的繁华,其实只是一种过度流通的假象。

0 阅读:35

盛夏尉蓝

简介:盛夏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