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愚公"的陈光权,一个人在广西北海的涠洲岛,建造了一条长为300米的避风港。
他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累倒了20多头牛,搬运共计200多万块石头,只为用自己的双手造一条渔民的生命防线。
这个普通不过再普通的村民,靠着顽强的信念,一步步垒起了涠洲岛北岸第一个避风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一代“愚公精神”。
一场改变命运的风暴1986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席卷了北海市涠洲岛,给这个美丽的海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岛上的房屋倒塌,渔船被摧毁,居民们的生计遭受重创。这场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夺走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当时,整个岛屿陷入了一片混乱和绝望之中,人们无助地面对大自然的无情肆虐。
在这场灾难中,一位名叫陈光权的普通渔民亲眼目睹了这场惨状。他看到自己的邻居们失去了家园,看到同伴们的渔船被大浪吞噬,看到曾经繁荣的渔村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陈光权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涠洲岛建造一个避风港。
只有一个安全的港口,才能真正保护岛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让渔民们在风浪来临时有一个庇护所。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如同星星之火,在陈光权的心中越燃越旺。
陈光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涠洲岛人,从小就在这片海域长大。
他是一名普通的渔民,每天靠打渔为生,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建造一个避风港谈何容易?这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还需要专业的技术和复杂的审批手续。
对于一个普通渔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陈光权向周围的人提出这个想法时,几乎所有人都对他嗤之以鼻。
面对这些质疑和嘲笑,陈光权并没有退缩。相反,这些声音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他深知:如果不做些什么,下一次台风来临时,涠洲岛依然会遭受同样的灾难。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击。
陈光权开始四处奔走,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支持。他甚至自学了一些基本的工程知识,开始绘制简单的港口设计图。虽然这些图纸在专业人士看来可能很幼稚,但它们凝聚了陈光权的心血和智慧。
就这样,陈光权开始了他艰难而漫长的建港之路。他的故事,也由此拉开了序幕,一个普通渔民改变家乡命运的传奇即将上演。
挫折与重建陈光权的建港之路始于1986年,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历程,持续了整整30年。
初期的努力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在1986年到1989年间,陈光权几乎是赤手空拳地开始了他的建港事业。
他的"建港工具"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一头老牛,一根铁杵,和一副普通的劳保手套。这就是他全部的"建港设备"。
但是正是凭借着这些简陋的工具,陈光权开始了他的建港梦想。
陈光权独创了一种独特的建港方法,他利用潮汐的涨落来搬运大石块。
在退潮时,他将石块放置在预定位置,等涨潮时,海水会将石块冲刷到合适的地方。
这种方法虽然缓慢,但却十分有效。陈光权就这样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砌着他的梦想。
但是就在陈光权的工作刚刚有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命运再次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1989年,一场台风袭击了涠洲岛,将陈光权辛苦建造的初期堤坝彻底摧毁。看着自己三年的心血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陈光权的心情可想而知。
更雪上加霜的是,这场台风不仅摧毁了陈光权的工程,还毁坏了他的家园。
紧接着,他的父母也相继离世。在短短的时间内,陈光权遭受了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双重打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但是,陈光权并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他坚信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困难,只有不断向困难发起冲锋,直至取得最终的胜利。
1990年,他决定从头再来。从这一年开始,陈光权开始了长达27年的持续努力。
在这27年里,陈光权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艰苦的劳动。
他估计自己搬运了大约200万块石头,累死了20多头牛。这个数字令人震惊,也让人深深感受到了陈光权的坚韧和毅力。
这种超强度的劳动对陈光权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的手指因长期搬运石块而变形,牙齿因常年咬住绳索拉石头而松动。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陈光权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挑战,还有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阻力。
但陈光权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他的梦想会实现。
坚持的力量渐渐地,有志愿者开始加入到他的建港事业中来。虽然人数不多,但这些支持给了陈光权莫大的鼓舞。他知道,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光权的避风港工程逐渐显现出成效。虽然进度缓慢,但确实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涠洲岛的海岸线。
每一块石头的放置,每一寸堤坝的延伸,都凝聚着陈光权的汗水和心血。
到了2016年,陈光权已经坚持建港整整30年。经过不懈努力,陈光权终于实现了他的建港梦想。
被命名为"马拉港"的避风港终于建成,这个港口长300米,可以容纳100多艘渔船。对于涠洲岛的渔民来说,这个港口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物理尺寸。
马拉港的建成为当地渔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每年仅在台风季节,这个港口就为渔民避免了数百万元的损失。
渔船不再需要在台风来临时远赴他处避风,大大减少了燃料消耗和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渔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马拉港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渔业的发展。有了安全的港口,更多的渔民愿意投资购买更大、更先进的渔船,渔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马拉港效益的逐渐显现,村民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曾经对陈光权嗤之以鼻的人们,如今无不对他心怀感激。
政府部门也开始对陈光权的事业给予支持。在港口建设的后期,政府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完善了港口的基础设施。
这种支持不仅加快了港口的建设进度,也提高了港口的整体质量。
他的故事被报道后,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被他的毅力和无私精神所感动,称他为"当代愚公"。
尽管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陈光权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仍然以打渔为生,没有因为成名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建港事业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每天,他都会巡视港口,确保一切安全。对他来说,港口的建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结语回顾自己的建港历程,陈光权感慨万千。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因为这个港口而变好,我就觉得这30年没有白费。"
这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陈光权30年坚持的真正动力。
信源
大洋网:2019-02-25 《四十年 一个人 北海“愚公”建起海边“长城”》
南国早报:2019-02-18 《北海一老人40年搬运200多万块石头,徒手建造船舶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