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热19天,福建7岁男孩确诊黑热病

都市时报 2025-01-21 15:10:55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确诊一例罕见的黑热病,福建已17年未出现此类病例。医生提醒,该病误诊率高,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不及时治疗,病人愈后非常不好,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

男孩高烧持续不退

查出罕见寄生虫病

“刚开始以为是感冒,但近一个月孩子都是蔫蔫的,还反复发烧19天,一直查不出病因。”7岁男孩凌凌(化名)的妈妈表示,孩子最近1个多月,脸色苍白、精神差,反复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4公斤,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均不见效果,且高烧持续不退,最高烧到39℃。

2024年12月末,凌凌转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治疗组张宜琼医生体检发现凌凌有贫血症状,但未见其他明显异常,查胸腹部CT后,提示肝大、巨大脾脏,却未提示肿瘤性及血管性占位病变。

儿童中心临床医疗组组长王勇副主任医师指导,让孩子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在送检的骨髓穿刺样本里,发现存在吞噬有可疑“利杜体”的巨噬细胞!有了这条最重要的诊断线索,于是他们紧急联系省疾控中心会诊,同时送检骨髓液特定病原学核核酸检测。由此,凌凌最终确诊为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

经过积极治疗后,凌凌现已无发热、食欲好转、贫血改善、无新发皮疹,脾脏逐渐缩小,恢复情况良好。

黑热病通过白蛉传播

潜伏期平均3~5个月

王勇副主任医师表示,骨髓涂片上的“利杜体”就是黑热病的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形态。患者感染后,潜伏期10天至数年(最长9年)不等,平均3~5个月。利什曼病包括皮肤型、黏膜型、内脏型等多种类型,其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鼻衄、齿龈出血,可伴消瘦、畏寒、盗汗、食欲不振、乏力、头晕等症状,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病程晚期,患者面部、手、足及腹部皮肤色素沉着,故称黑热病。

骨髓涂片可见特征性的“利杜体”

“黑热病的传播媒介是白蛉。”王勇副主任医师介绍,白蛉叮咬患有黑热病的病人、病犬以及某些野生动物后,即可感染利什曼原虫。当带虫的白蛉再叮咬人时,人就会被感染。据凌凌妈妈回忆说,凌凌曾于2023年6月到北方外省郊区旅游,当时曾被蚊虫叮咬,而该省2021—2023年也有本土病例报告。

幸运的是,黑热病已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患者治疗痊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只有极少数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复发或感染。

此外,据了解,黑热病在我国的主要流行区已基本消灭,仅在我国中部、北方部分地区有低水平发病,2019年中国黑热病发病数量仅为166例,发病率仅为0.0108/10万。

黑热病没有疫苗

个人防护很重要

得了黑热病,如不适当治疗,多数在发病后1~2年内病情恶化而死亡。那该如何预防黑热病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王勇副主任医师提醒,目前尚未出现针对利什曼病的有效疫苗,所以做好个人防护是很重要的。我国5—9月份进入白蛉活跃期,它多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此期间居民要尽量避免前往白蛉活跃场所;如前往流行区的居民注意个人防护,可以在室内喷洒防虫剂,以及使用含长效防虫剂的蚊帐,夜间露宿或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涂抹防蚊油或驱蚊剂。

来源:海峡都市报

编辑:汤维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

1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