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创新和传承是人类特权科技时代个人更需要创新

科技偲睿洞察 2024-04-21 05:42:45

4月19日,上海图书馆东馆,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携新书《创新主义》和教师身份再度回归,现场开讲创新主义年度公开大课,线下分享和线上直播同步举行。梁建章在现场分享,生命的意义就是创新和传承,他把追求创新和传承的相关价值观定义为“创新主义”,这也是创新主义首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提出来。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现场“创新思辨”,以及来自复旦大学的师生们,共同探讨创新与生命传承、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个人发展等关系,围绕创新与发展命题现场思辨,并解答线上观众提问,启发场内外的年轻人,对于创新、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观展开思考。

《创新主义》新书首发暨2024创新思辨会现场

创新成4月热议话题词 梁建章新书首提创新主义

继4月初,退休后的马云,五年来首次长篇幅分享对公司改革创新及未来前景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正以“创新”为出发点,发声探讨企业成长、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有所不同的是,梁建章此次是站在基于世界和中国快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创新命题提出独特的新思考。

从世界的大背景看,梁建章认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伦理争议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哲学层面价值观和意义的思考,例如当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类工作后,人类未来应从事何种工作,追求何种意义?”

其次,从国内大背景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能否持续,以及生育率下滑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整个社会对创新和传承进行深入思考并达成共识。“很多经济学家忽略了人口崩塌的最大危害是削弱未来中国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未来中国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梁建章指出。

《创新主义》作者,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

在新书分享环节,梁建章揭示了一种尚未被全面讨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创新主义也首次作为哲学概念被提出,他详细阐述了创新和传承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以创新作为指引的个体、企业、国家才有可持续发展力。该书内容横跨了经济、社会、人口等多个学科,分析国家的创新、社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等,具备深刻的普世意义。

而此次《创新主义》的推出,也引发了国内众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创新创业者等代表梦幻联动,热议“创新主义”。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认为,“创新主义”这一概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于人们思考如何以创新和传承为目标,来指导国家政策、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认为,把创新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契合了时代转换,这本书是创新主义的宣言,为中国创新时代吹响了强劲的号角。

据了解,《创新主义》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以及本次活动由中信出版、抖音大有学问、上海图书馆等联合举办。“春天开阅季”是抖音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品牌活动,邀请名人名家分享好书、交流知识、鼓励阅读。

未来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AI取代?

“在书中,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回答了创新主义究竟是什么,能帮助人类社会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国家、企业和个人如何培育创新能力,让人类文明的火种永续。”梁建章表示。

“广泛的公众讨论,可以引发人们对创新和传承的深度思考”,梁建章认为,创新和传承既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也是会影响到每个年轻人的事情;不仅关乎国家命运,更可以启发年轻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比如当前,不少年轻人普遍遇到人生意义感缺失的问题,“当人口下降的时候,创新的机会似乎也比较渺茫,会使年轻人觉得无力感,如果整个社会再缺乏创新活力的话,那年轻人就更会觉得没有意义感。”这也是为什么,梁建章要在新书发布之际,同步开讲年度“创新主义”大课,邀请高校教授与学子,共同探讨关于创新和生命意义的课题。

未来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AI取代?在创新思辨环节,来自复旦的法学院副教授熊浩认为,短时间内,人工智能是取代不了以下几点:第一是超级复杂性,第二是人际技能,第三是精神教养,比如人类对于人生意义的孜孜以求,人类创新与传承的探索,就永远是AI和技术取代不了的。而《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则认为,懂得终身学习的人,在AI时代不会被取代,正如梁建章在新书《创新主义》中所说,人类“知识巨人”的长高速度非常快,每二三十年就要翻一倍,导致创新会越来越难,未来的创新更取决于跨界合作,和研发资源的投入。

梁建章认为,创新是人类最高级的成就感、最高级的快乐,人类是不会把这种最高级的快乐让给人工智能去做的,所以未来人类还是会主导创新,做创新的、好玩儿、有趣的工作,把可取代的工作更多交给AI。

梁建章,可能是最关心“人类未来”的企业家

梁建章认为,书中有很多深刻的命题等待和大家一起探讨,比如,大国就可以“躺赢”吗?中美科技竞赛未来何去何从?把国家创新力模型延伸至企业层面,又将产生怎样的火花?个人如果把创新作为人生目标,又要获取怎样的学习、工作能力?

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奇思妙想”,从创新的角度看,解法大有不同。比如假如穿越到100年前,用人工智能来发明电灯,其实只需要四个步骤;从基因学的角度看,一个普通的宋代先人可以留下了几十万后代;比如梁建章认为,知识的结构没有什么文科理科之分,只有宏观、微观之分;元宇宙远不如真宇宙有趣等等。

从2012年《中国人太多了吗?》到2014年再版《中国人可以多生!》,从人口经济学著作《人口创新力》到人口科幻小说《永生之后》,从2023年《人口战略》推出,到2024年思考《创新主义》,十余年间,作为一名企业家和最早呼吁并推动人口政策改革的经济学家之一,梁建章一直笔耕不辍,不断深入研究人口、创新趋势,并为推动政策改革而奔走鼓呼。

从在公众视野中以各种形式发声,到以实际行动投入真金白银支持,梁建章在其学术研究领域做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对于外界评论,梁建章一向淡然处之,却始终对关系人类未来和命运的课题,保持着客观与冷静的思考,总想给当下和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生命的意义就是创新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意义,就是通过创新和传承来实现长期繁荣……如果我们要留给后代一种价值观,创新和传承是唯一长久和自洽的。”梁建章说。

0 阅读:0
科技偲睿洞察

科技偲睿洞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