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遭遇大地震,中方最先伸出援助之手,但在救灾过程中,却发生了缅甸军队向中国救援车队鸣枪的事件,甚至惊动了外交部直接发声。难道说,农夫与蛇的故事再次上演了?缅军鸣枪事件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情况?
地震发生当天,缅甸就向全球呼救,但各国出于对缅甸局势等因素的顾虑,没有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只有中国迅速响应缅方请求,率先派出救援队,并提供了一亿元人民币的援助资金。然而在4月1日,当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援车辆驶过缅甸政府军控制区时,被缅军鸣枪示警。考虑到人身安全,救援车队只能带着援助物资撤回。事发后,缅甸军政府给出的解释是“救援行动事先没有得到批准”,但承认看到了中国的标识。对中方的无私相助,缅军却用枪声进行回应,这严重伤害了两国之间的感情。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缅甸发生了不止一起。在2023年11月,中方的物资车队在缅甸木姐遭遇袭击,超过100辆货车被焚毁。事发时,缅甸政府军就在附近区域与果敢同盟军激战,并指责后者是袭击事件的实施者。对此,果敢同盟军发言人李家文强调,他们从未袭击民生物资,更不会袭击中方车队。而在这起事件发生后,解放军就在中缅边界我方一侧展开了实战化演习,这显然是对缅甸各方势力的敲打。

而从这次缅军鸣枪的情况看,主要原因应该是缅甸军政府“草木皆兵”所致。从缅甸地震的情况看,主要影响地区大都是军政府控制区。而在缅甸内战再次发生后,缅甸军政府就陷入了被各方势力围堵的困境。这次地震的震中区域曼德勒原本是缅甸政府军的前沿堡垒,他们在这里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结果因为大地震,防线基本崩塌了。因此,即便看到中方车队,缅甸政府军也因为害怕地方民族武装混入或假扮,选择鸣枪示警,这也凸显了缅甸安全局势极度糟糕。

对这起事件,中国外交部在4月2日作出回应,强调缅甸各方在面临大灾大难的时候,应当团结一致,把抗震救灾放在首位,并且确保包括中方人员在内的所有救援力量的安全。毕竟,无论缅甸政府军的做法出于怎样的原因,他们对救援车辆鸣枪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很多对缅甸军政府本就心生顾虑的国家,后续更不会帮助他们救灾。因此,缅甸方面必须反省自己的行为。而在中方发声后,缅甸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迅速下令,全国进入20天的临时停火期,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显然,缅甸军政府听懂了中方的意思,但大地震发生近一周才宣布临时停火,还是太晚了,只能希望后续不会再有意外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