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春日暖阳》很敢演,于是就去看了一集,的确看到了“数字演员”、“流量艺人耍大牌”等娱乐圈的乱象,但尺度依旧不够大。
流量即原罪
剧中有这样一问,流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写这篇文章时,《春日暖阳》已经更新到第19集了,所以不清楚剧情是否给出了答案。但在个人看来,关于真实答案,《春日暖阳》不见得敢演。
首先,流量本身属于一个中性词,不贬不褒。可一旦与娱乐圈扯上关系,那么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贬义词,所以有人称“流量即原罪”。
从理论上来说,流量明星之所以有流量,源于喜爱其的人众多。不过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绝大部分流量明星只能算作是非主流艺人,大众认可度并不高,常常被调侃为人中作品不红。至于流量的来源,准确而言取决于粉丝的投入程度,说白了就花了多少钱,也就是所谓的氪金。
譬如,一名粉丝购买了一百张某艺人的专辑,那么该艺人的流量就可以视为100人。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流量艺人的专辑销量可以屡创新高,皆是粉丝通过氪金所致,这便是“粉丝经济”。事实上,“粉丝经济”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文娱商品,借由代言等形式的带货行为,早已被一些商家所利用,继而实现了流量艺人与商家的绑定。与此同时,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综艺节目都不开商家的资金支持,流量艺人则可以借助与商家的绑定关系来获取相关资源。
原罪的定性
或许有人会说了,这是双赢的合作关系,何以定性为原罪呢?
道理很简单,前文提到了氪金,其在娱乐圈的含义就是非理性消费。例如喜欢某艺人的歌曲,买一张专辑来听,没有任何问题,但为什么要十张、一百张乃至更多呢?
一言以蔽之,为了刷数据,从而使得艺人获得更多的关注。这种思想的产生,大概率是受到了明星后援会等粉丝组织的诱导,而明星后援会的实际操控者往往是艺人的经纪团队。也就是说,艺人及其经纪团队为了攫取利益,唆使粉丝进行非理性消费。要知道在粉丝的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消费观念,万一习惯于非理性消费了,极有可能会毁掉其的一生。
扪心自问,此种流量,不该被视为原罪吗?
黄子韬与松杨
说回《春日暖阳》,男主角松杨的扮演者黄子韬,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流量艺人了。单从身份上来说,其与角色颇为相像,二者皆为人气颇高的偶像明星。
当然了,松杨作为影视作品中的男一号,必须要有一个正面的形象。因此即便是风光无两,松杨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需要提高自身的演技。于是力排众议,与吴刚饰演的丁可芒共同出演了话剧《父与子》,最终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外的黄子韬会做出跟松杨相同的选择吗?
客观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话剧为例,参演与演好完全是两个概念。想要演好的话,对于流量艺人来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那么势必得推掉一系列的行程,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话剧属于小众艺术,曝光率极其有限,曝光率下降就意味着有可能会失去商家的青睐,资源也会随之减少。想要东山再起,除非演技大成,还要遇到合适的角色才能彻底翻身,拿张颂文来说,直到46岁才凭借《狂飙》为大众所熟知。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让一个当红的流量艺人蛰伏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锤炼演技,在眼下的娱乐圈实在太难了。
结语
最后想说,希望黄子韬可以成为松杨,但这种希望又不能只系黄子韬一人的身上,如何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娱乐大环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