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一个位于中东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小国。
它紧邻波斯湾,面积仅1.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海南岛面积的一半。
这个国家小是小了些,但最大的麻烦是地貌单一,98%的国土都是沙漠。
俗话说,“朝南一大片,北边全沙漠”,科威特就是这样一个南北狭长的国家。
如果从空中俯瞰,你会看到一望无际的黄沙滩,没有半点绿洲的踪影。
这片沙漠广袤无垠,黄沙漫天,你站在上面向四周张望,除了沙丘与沙丘,再无他物。
在这片“黄金海洋”里,科威特人活得很辛苦。
因为气候极端干燥,一年四季鲜有降雨,高温可以达到50°C以上,经常出现沙尘暴。
老科威特人讲,每年春天最难熬,沙子像针一样刮脸,风一起,你会觉得就像锅里的油在“咕嘟咕嘟”冒泡。
一望无际的科威特,没有一条河流,一个湖泊。
这个国家的地下连地下水资源也极为贫乏。
喝水都成问题,更别说灌溉农田了。
一句话概括,科威特的自然条件可以用“贫瘠”来形容。
长期以来,科威特一直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老百姓们靠着海边捕鱼为生。
这片沙漠之国,一直被视为“上帝遗弃的小角落”。
靠石油实现经济腾飞科威特的命运在1938年得到了改变。
这一年,科威特人在自己的贫瘠家园里找到了一个“猪油宝”,那就是石油。
当年,科威特同美国、英国的合资公司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石油勘探。
努力多年后,终于在1938年发现了一个超级大油田,那就是布尔干油田。
这个油田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20公里,面积约700平方公里,仅次于沙特的加瓦尔油田,是当时世界第二大油田。
这个发现让科威特国王和全国人民欢呼雀跃。
原来上天并没有遗弃科威特,而是留着一个“王牌”。
有了这张“牌”,科威特就能翻身了。
在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6月30日,科威特第一次向外出口原油,正式开始了石油开采业。
之后20年间,科威特的石油产量稳步增加,曾一度仅次于美国和委内瑞拉,位居世界第三。
丰富的石油为科威特带来了经济腾飞,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靠着石油收入,科威特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拥有现代化大城市的富裕国家。
它的首都科威特城,摩天大楼林立,豪车遍地,被称为“世界上流动的豪车展览馆”。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么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竟然可以排到世界前列,是个“人均GDP先进国”。
科威特依靠黑金实现了从穷国到富国的华丽转身,创造了一个真正的“沙漠奇迹”。
加快经济多元化发展靠石油,科威特实现了经济腾飞。
但科威特人并没有骄傲自满,他们明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
科威特人深知,石油资源毕竟是不可再生的。
以石油为本的经济,总有一天会因资源枯竭而瓶颈。
所以科威特开始思考,在石油之外还要开发什么新的经济命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来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首先是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主要包括炼油、石油化工、海水淡化等与能源相关的产业。
同时,也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本与科威特资本进行合作创业。
靠着这些举措,科威特逐步建立起了一批独资或合资的企业,初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这为未来全面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科威特还将石油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对外投资。
随着年复一年的增加投资,已经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投资收入也成为继石油收入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来源。
为了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石油带来的富裕,科威特政府还推出了各种福利措施。
例如发放生育补贴、上学补贴、结婚补贴,以及免费教育、医疗、免交水电费等。
这些举措让科威特国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虽然现在石油仍是第一大经济支柱,但科威特已逐步走上了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未来,它定会在石油基础上,开创更加繁荣的新局面。
江南风
可望不可即!
东方红
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