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开启中国封建社会新篇章,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赢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统一货币一项,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通行货币的一致性,半两作为统一货币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半两作为货币,并非产生在秦灭六国之后,相反于此之前,半两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的局部地区实际流通了100多年。
具记载战国中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起“初行钱”,而由近年出土的资料显示,在“初行钱”之前,一些圆孔或方孔的半两钱就已经在秦国的地方城邑铸造流通,加上这段时间半两钱的始铸年代甚至要更早一些,半两钱的通行时代下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珠钱。
因此这之前的大段时间,仍以半两钱为主要的通行货币,纵观战国、秦、汉三代200多年历史,半两钱作为重要的流通货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城邑铸半两是半两钱的初铸时期,秦国城邑铸行半两钱大约始于商鞅变法之后,直至惠文王二年铸币权得以集中,这段时间约有一二十年,当时秦中央政府未实施统一铸币,允许地方自由鼓铸,但在计量单位上实行铢两制。
这个时期的半两钱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铸工原始,制作粗糙,有圆孔和方孔两类,其中圆孔属早期产物,二多数半两钱径大且厚重,三文字奇古,类大篆,该时期铸币多用“一钱一范”,从出土的情况来看,钱体及字体畸形占比很大,因此初铸时期的半两钱字体顺然者,实属不易之事,惠文王二年开始颁布钱法,确立以“半两”作为秦国法定货币,并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发行,此时的半两钱形制与文字都较为规范,大致可分为长字型和方折规范型,钱重6至8克,及至战国晚期官钱减重及私铸小钱泛滥。
从秦惠文王执政后期开始,对外战争目渐频繁,随着秦国版图不断扩大,半两钱的流通范围也迅速扩展,到秦王赢政时期,秦国统治地域已扩大到13个郡,由于军和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钱币的供应已经捉襟见肘,为了维持庞大的钱币需求量,不得不节省铸币铜料,因此减重的官钱随之出现,半两钱朝着轻小薄方向演变,官铸钱重约3至4克,制作较精整文字规范。
而民间私铸的半两则轻薄得多,文字也大小不齐,早期的半两铸造多为“一钱一范”,后经过改进采用铜质钱范,单个钱范的铸币量多少不一,有六枚钱范,有九枚钱范甚至更多,采用分流直铸式铸造工艺,及至秦国统一,从出土的钱范来看,所有秦代钱范均为铜质,也都采用的是分流直铸式工艺,但其单个钱范一次的铸造量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秦半两的购买力大致如下,一枚半两钱可购买食盐400克左右;,三十枚可购得一旦粟米,二百五十枚可购得活猪一头,劳动力一日的工钱约为8枚半两钱。
秦国统一中国后随即实行全国货币的统一,重量上仍以十二铢(即重量为半两)为货币单位,然而半两钱的重量伴随着国祚仅15年的秦王朝由早期的标重十二铢,到中期之后,减重情况已十分严重,而这种随着国势渐衰导致金属货币减重的情况,一直伴随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直至清末亦是如此,半两作为圆形方孔钱的鼻祖,使其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加之厚重的钱体,古风浓郁的字形,使其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各方专家及广大钱币爱好者的重视与偏爱,其中秦代半两中规中矩,而战国半两则有“千币千面”的美誉,战国半两存世不多,尤以重量足,尺寸大者为收藏人土的最爱,参考近年来半两的交易价格,稀缺品类价格均在十万元以上。
我有一枚,怎么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