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被后人铭记并传颂,然而,在三国这一英雄辈出的时代,吕蒙却因其击败关羽的行为而饱受争议,甚至被冠以“小人”的称号。
尽管他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
那么,为何吕蒙明明打赢了关羽,却一直被认为是小人呢,其实,《三国志》中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吕蒙击败关羽的经过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他少年时南渡长江,依附姐夫邓当,后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东吴的一员猛将,在孙权统领国家事务后,吕蒙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战功被重用。
他跟随孙权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夺取荆州这一战役中,更是大放异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平寇将军徐晃前往救援,同时与东吴结盟,共同对付关羽,孙权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偷袭荆州。
吕蒙利用关羽与曹军交战之际,白衣渡江,用平民做掩护,欺骗关羽的守军,成功袭取了荆州,关羽得知荆州失守,急忙回援,但为时已晚,最终在麦城被吕蒙所擒,与其子关平一同被杀。
吕蒙被称为“小人”的原因尽管吕蒙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却并未因此得到后世的一致赞誉,相反,他因击败关羽的行为而饱受争议,甚至被冠以“小人”的称号,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背信弃义,偷袭盟友
关羽与东吴原本为盟友,双方共同对抗曹操,然而,吕蒙却利用这层关系,白衣渡江,用平民做掩护,欺骗盟友,偷袭荆州,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在战场上,虽然可以使用各种手段击败敌人,但对待盟友却应该讲信用、守道义,吕蒙背信弃义的行为,无疑让后人对其人品产生了质疑。
手段狡诈,缺乏光明磊落
吕蒙在夺取荆州的过程中,使用了欺骗和偷袭的手段,虽然这些手段在战场上并不罕见,但吕蒙的狡诈却让人感到不齿,他利用关羽的麻痹大意,白衣渡江,成功袭取了荆州。
这种手段虽然有效,但却缺乏光明磊落的气质,相比之下,关羽则因其忠义、勇猛的形象而深受后人敬仰,吕蒙的狡诈行为,无疑让他在道德上处于劣势。
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虽然吕蒙成功夺取了荆州,但他却未能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战果,相反,他的这一行为却破坏了东吴与蜀汉之间的联盟,给了曹魏喘息之机。
在后来的夷陵之战中,东吴虽然击败了刘备的军队,但却未能趁机北伐曹魏,反而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这一结果让后人感到遗憾和失望,也进一步加深了吕蒙“小人”的形象。
《三国志》对吕蒙的评价《三国志》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史书,由陈寿所著,在这部史书中,陈寿对吕蒙的评价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承认了吕蒙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吕蒙在道德上的不足。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写道:“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斯其效也,然少文学,言不尽意”,陈寿既肯定了吕蒙的军事才能和战功,又指出了他缺乏文学素养和言辞表达能力的问题。
同时,通过“谲郝普,禽关羽”的表述,也可以看出陈寿对吕蒙使用欺骗手段击败关羽的行为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陈寿在《三国志》中还多次提到吕蒙与孙权的关系。
孙权对吕蒙一直非常器重和信任,甚至在他去世后还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然而,这种信任并没有改变后人对吕蒙“小人”形象的看法,相反,一些人认为孙权之所以信任吕蒙,是因为他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而并非因为他的道德品质。
后世对吕蒙的评价后世对吕蒙的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为东吴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不忠不义的小人,背信弃义、偷袭盟友的行为让人不齿。
在文学作品中,吕蒙的形象也往往被塑造为阴险狡诈、不忠不义的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吕蒙被描绘为一位善于使用诡计的小人,他的形象与关羽的忠义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塑造方式无疑加深了后人对吕蒙“小人”形象的印象,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吕蒙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战功是不可忽视的,他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
他能够以身作则,率领士兵奋勇杀敌,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果断,为东吴的扩张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
结论综上所述,吕蒙之所以一直被称为“小人”,主要是因为他背信弃义、偷袭盟友的行为以及狡诈缺乏光明磊落的气质,尽管他在军事上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
这提醒我们,在追求胜利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道义的力量,只有那些既能够取得胜利又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的人,才能够得到后世的敬仰和赞誉。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是复杂的、多元的,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既要看到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错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
信息源:《三国志·吴书·吕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