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离家参军20年后,派人回乡寻母,却发现母亲在街边乞讨

史典籍说 2025-02-07 09:53:21
前言

国家忠诚体现在很多方面。在“忠”和“孝”之间,好像他的名字就已经表明了他的选择。他虽然有过后悔,可他会花更多时间去补救。

“娘,不孝的儿子回来,您还能认出儿子不?”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忠中将回到家乡,他就在大街上,朝着一个乞丐“扑通”一下就跪下了,哭着说出了这话。街上好多人都特别意外,可他根本不在乎周围人的目光。

那时的刘忠就等着“娘”回应。老乞丐使出浑身的劲儿睁开眼,急切地说:“是我儿子,是我儿子。”

这场景,把在场的人都给感动了。刘忠心里,那叫一个心酸,可乞丐心里却是欢喜得很,为啥?就因为“我儿还活着。”

一、刘忠与母亲

刘忠中将能获得这个军衔,他自己的功劳肯定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过他母亲的影响也不小。为啥这么说?因为刘忠去参军入伍这个想法,就是他母亲提出来的。你想,在战场上那可是很容易丢性命的。但在那个时候,想要啥都不管,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那根本就不可能。

首先,国民党在革命时期抓壮丁这事儿,那是大家都知道的。后来抗日战争打响了,全民皆兵这种盛大的状况那是肯定会出现的。不管是早还是晚,刘忠他的那种精神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而且在当时也没法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而刘忠的妈妈老早就给他选定了去处,就是我军的红军部队。

那时候刘母就对儿子说:“孩子,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你想没想过改变这种状况?”

1927年,刘忠都21岁了。他自己其实也琢磨过这些事儿,可心里想着要照顾和陪着母亲,就一直没说出口。母亲问起的时候,刘忠还挺意外的,所以当时他也没表态。

这样一来,母亲就继续往下说了。“我听人说,咱们旁边来了一支红军的队伍,这队伍就是来帮咱们这些穷苦人的,你要是参加进去,肯定会受到欢迎的。”

母亲的话让刘忠彻底清醒了,他心里琢磨着:“家和国肯定得选一个,要是连国都保卫不了,我还咋保护母亲。”

后来,在1929年革命正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刘忠就加入进去了,这都算是比较早的。虽然他加入是得到母亲同意和鼓励的,可刘母心里还是又紧张又担心。在分别之前,刘母也不知道悄悄流了多少回泪了,刘忠虽然没说啥,可心里是明白的。

刘忠要走的时候,刘母对他讲:“儿,娘就在这儿,你啥时候回来都能找到娘。这个家可别忘了,一定得回来。”

刘母说的“回来”,其实就是“活着回来”。她既不敢把这话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只要人没回来,她就会一直等下去。

母子二人眼中满是热泪,刘忠“扑通”一下就给母亲跪下,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他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回头,慢慢走远了。母亲就这么盯着他的背影,好半天都还没缓过神来。这时候,旁边的邻居瞧见了,就对刘家母亲说:“刘家母亲,人都走得老远了,这时候再后悔也来不及。”

刘母一听就讲:“不后悔,我儿子肯定会‘回来’的。”

刘母这样遥望了二十年,每天不管风风雨雨都没断过。那时候刘忠在部队里经历长征、抗战、内战这些,刘忠的母亲,和家乡的其他老百姓也在经历着这些事儿。

别人或许能从啥都没有变得啥都有,可孤苦伶仃的刘母,却是从啥都没有变得更啥都没有了。刘母慢慢地流离失所,连个家都没了,就连吃饭都得去讨饭。不过她一直没走远,就在村子里接着等。

1950年,刘忠把工作安排妥当后,就着手寻找母亲了。实际上,这项工作早就启动了,可家里的情况乱七八糟的,刘忠要是不亲自去找,哪能找得到。

就这样,开头的那一幕出现了。刘母也终于等到儿子刘忠“回来”了。

二、刘忠的坚定

刘忠回来的时候可是带着战绩的,他既没让母亲失望,也没辜负国家的栽培。而且他的功绩大家都知道,随便拎出一个都特别让人钦佩。

就拿解放战场来说吧,董村阻击战的时候,刘忠带队一直坚守,从来就没往后退过。

董村在当时对于太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我军接手之后,就做了些切断的处理。这样一来,敌军部队就得做出调整了,得赶紧把这条路打通才行。

就这样,敌军把能调配的士兵全都调到这儿来了,然后对战士们讲:“这一仗,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咱们都得打通了。”

不过,真正让敌军部队士气大振的可不是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是好多山炮之类的,甚至连铁甲车都出动了。

于是,董村阻击战打响了。敌军靠着厉害的武器装备,很快就占了前面的小庙,然后一步步往前推进。那会儿敌军有装甲车当掩护,哪怕我军火力很猛,也很难伤到敌军。

后来,我军部队就只能先商量下对策了。当时啥情况很清楚,敌军占优势,我军想扭转局势可不容易。这时候有领导干部就说:“再打下去就是白白牺牲了,咱们撤吧。”

可刘忠就是不松口,还说:“这就撤?哪能行。咱们是一个整体,谁都不许撤,董村我们拿定了。”

刘忠这股子劲头,好像让其他干部有点自惭形秽了,在某种程度上还把他们给点醒了。而且事实表明,刘忠的决定没错。在他的带领下,咱们军队的工事防御系统牢固得很,敌军都不敢再随便往前冲了。

刘忠的这份坚定,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三、刘忠家精神的传承

大家都知道革命精神是靠言传身教传承的,刘忠家就把这点展现得特别棒。一开始,在母亲的鼓励下,刘忠就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刘忠的精神也影响到了他的妻子、儿女等人。

最直接的那肯定得是刘忠的老婆伍兰英。刘忠,可是咱们国家的开国中将,他的地位那可老重要了。不管是谁到他家去,大多数人都是恭恭敬敬的,就怕出啥差错,那些到家里干活的工人之类的人更是这样。

有一回,修剪树枝的工人到刘忠家干活。那天特别热,工人在屋子外面干了老长时间,脸上全是汗。刘忠的妻子也没歇着,过一会儿就说:“歇会儿吧,天儿太热了,来喝点儿水。”

她就像有这么个口头禅似的,那天整整说了一天。不管是茶水,还是解暑的西瓜,伍兰英都准备得特别周全。工人们都没想到自己能有这样的待遇。

后来,这个工人见人就讲:“刘忠中将的家可真是不一样,人家的待客之道比咱强多了,咱也得好好学学。”

家里老妈病了,孩子也没奶吃了,这时候刘忠和伍兰英就像神仙下凡似的,来帮衬他们的生活。他手底下的人说起这事儿的时候都会讲:“刘将军,天天给自己认亲戚。”

刘忠的善意是从他母亲那儿传下来的。现在他母亲年纪大了,刘忠把这份善意延续下去,他母亲也该过上有儿孙陪伴的生活了,这份“等待”总算有了个好结果。刘忠的“家”终于又完整了。

结语

临别、再见还有去世的时候,刘忠磕的那三个响头,满满都是对母亲的遗憾和爱戴。这二十年,刘忠从来没后悔过,他母亲肯定也会为此感到骄傲的。刘忠的那份孝心,他母亲当然能感受得到。

从古至今,忠和孝很难两者都顾全,他们特别伟大。

0 阅读:0
史典籍说

史典籍说

史典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