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的千亿帝国!蜜雪兄弟的暴富神话,打脸所有“读书无用论”

权哥观舆说事 2025-03-20 03:08:51

开篇:港股“冻资王”背后的河南农村娃

2025年3月,蜜雪冰城以1.82万亿港元的“冻资王”纪录登陆港股,市值突破1700亿港元。创始人张红超、张红甫兄弟身家暴涨至1432亿港元,直接撼动河南首富榜。当媒体镜头聚焦于港交所的“雪王”铜锣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对操着河南方言的兄弟,19年前还在郑州城中村蹬三轮送冰激凌原料。

“我们就是普通农村娃,没背景、没资源,但认准一条路就死磕。” 张红甫在上市庆功宴上的这句话,揭开了中国商业史上最励志的草根逆袭剧本。

从鹌鹑养殖到刨冰摊:农村娃的野蛮生长

1978-1996:生存压力下的商业启蒙

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商丘宁陵县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初中辍学后,他尝试过养鹌鹑、兔子、种中药,甚至摆摊卖冰糖葫芦。最惨时,他靠捡别人不要的烂水果做糖葫芦,成本3毛卖5毛,一天能赚20块——这成了他商业思维的启蒙:“低价不低质,薄利才能多销。”

1997:用奶奶缝在内裤里的3000元创业

19岁的张红超带着奶奶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元,来到郑州燕庄城中村,用二手冰柜、自制糖浆和踩碎的冰块,支起了一个“寒流刨冰”摊。招牌上的“蜜雪冰城”因打印错误被保留下来,却成了品牌传奇的起点。

“那时候每天凌晨4点起床熬糖浆,手指冻得像胡萝卜。” 张红超的指关节至今留着冻伤的疤痕,但正是这份“生存者心态”,让他熬过了三次店铺拆迁、四次改行的失败。

2元冰淇淋引爆市场:草根的极致性价比哲学

2005:用成本价“杀死”高端品牌

2005年,张红超推出2元一支的新鲜冰淇淋,单店日销超千支。同行嘲笑他“卖冰棍的也想上市?”,他却用数据反击:“我们的成本比你低30%。”

“蜜雪冰城不卖品牌溢价,只卖产品价值。” 张红甫后来总结道。这种“极致性价比”基因,让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场所向披靡——57%的门店开在三线以下城市,6元一杯的柠檬水吊打喜茶、奈雪。

2012:自建供应链,把“苦活累活”做到极致

为解决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张红超在开封自建冰淇淋粉工厂,年产能达121万吨。如今,蜜雪冰城90%的原料实现自产,柠檬水成本比同行低30%。

“供应链是蜜雪冰城的护城河,也是我们对抗危机的武器。” 2021年门店食安丑闻后,张红甫第一时间启动全国排查,将食安纳入加盟商考核体系。

家族内斗与全球化:从草根到帝国的阵痛与蜕变

2015:兄弟分家背后的管理智慧

2015年,张红甫因激进扩张导致加盟商物料问题频发,与哥哥张红超爆发矛盾。张红超一度离开公司,但最终被弟弟的诚意打动回归。

“家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引入职业经理人。” 张红超回归后推动“去家族化”,引入高瓴资本等机构投资,蜜雪冰城由此开启全球化布局。

2018:“雪王”出圈,文化符号的全球征服

2018年,蜜雪冰城推出“雪王”IP和魔性神曲《蜜雪冰城甜蜜蜜》,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在印尼市场,他们嫁接OPPO、VIVO的经销商网络,2年开出2667家门店。

“我们要让全球消费者记住,中国不仅有功夫和美食,还有会赚钱的茶饮品牌。” 张红甫在东南亚招商会上说。

上市狂欢下的隐忧:蜜雪冰城能走多远?

股价翻倍背后的资本狂欢

上市首日,蜜雪冰城市值突破1600亿港元,超越青岛啤酒、蒙牛等传统巨头。中签者一手狂赚9000港元,散户打新热情高涨。

“资本是蜜雪冰城加速器,但不是永动机。” 业内人士指出,蜜雪冰城需解决加盟商盈利难(2024年前9个月关店1298家)、高端化天花板(均价仅6元)等问题。

张氏兄弟的“长期主义”宣言

面对千亿身家,张红超在招股书中强调:“不追求短期暴利,要打造百年品牌。”他至今保持82.54%的控股权,拒绝资本催熟。

“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股票,而是4.6万家门店背后信任我们的消费者。” 张红甫在上市庆功宴上说。

结语:草根逆袭的终极密码

从河南农村到港交所,张氏兄弟用28年证明:商业的成功不在于起点高低,而在于能否用极致效率创造社会价值。当“雪王”走向全球,这场草根逆袭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互动话题:你更看好蜜雪冰城的未来,还是传统行业巨头?

(评论区等你来战!)

0 阅读:0
权哥观舆说事

权哥观舆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