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等教育,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头衔,而古代的科举也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称谓。但如果简单作对接,认为秀才就等于学士,属于“高等教育”的最低级,那就错了,因为古代的秀才,其身份地位、知识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都远超你我的想象。
那么,真正的“秀才”到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从寒门到金榜,艰辛求学之路科举制度自隋朝起源,并成为唐宋元明清的官方考试制度。这个制度,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是社会的进步,但古代的科举考试难度更为严苛,考上“秀才”这一门槛,先前的一步一步,相当之艰难。
私塾是最基本的教育,但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能够将孩子送到私塾接受教育,是极大的奢侈,因为私塾学费不便宜,而供书读纸笔的开销也很大,很多孩子即便是进入私塾,也鲜有坚持下来的,寒门学子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读书梦想的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寒门学子能成功考取秀才,不仅要有过人的聪明,也要有能吃苦的毅力。所以,才有了千古流传的刻苦学习的成语,如囊萤映雪,断斎划粥等。前者是说以包裹着的萤火虫,以雪地的反光作灯光夜读,后者是说宋代名臣范仲淹幼时刻苦攻读,一天只有一碗稀粥,不得不把稀粥放到雪地冻成糕,划成几块用作早午晚餐。
考试之难,比高考更严苛古代的“秀才”考试,严谨与残酷是两个关键词。在科举考试中,童生(即考秀才的学生)必须掌握广泛的经典知识,尤其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几乎囊括了整个儒家学说的精髓。此外,要求考生能够背诵大量的经典文本,考核内容堪比今天的高考加专业考试的综合性考试。
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明清开始的“八股文”。这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写作方式,不仅要求文字工整、流畅,还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字数要求来写。稍有不慎,便会被判为“不及格”。每场考试上百甚至上千人报名,但最终能脱颖而出的屈指可数。
更为严苛的是,考试期间的纪律要求。任何违反规矩的行为,包括考试中的作弊,都会被立刻取消考试资格。为了保证选拔出来的秀才确实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许多考官会逐一评定每位考生的知识水平,而这背后所隐藏的高压环境,也常常令考生身心俱疲。
此外,书法的好坏也是评分的标准。
秀才地位,不止是书生一旦考取了“秀才”,就是封建社会的文化精英,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也享有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尊重和特权。
在生活待遇上,秀才的衣着、座次和待遇都要比普通百姓高出一筹。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社会活动中,秀才常常能坐在显眼的位置。在司法领域,秀才若卷入纠纷,当地官员必须优先处理,且案件审理过程将会更加小心谨慎。
秀才也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因为富家贵族会聘请秀才作家塾老师。而部分秀才还会从事文书工作,帮人写状纸、书信等,这些都能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最重要的是,秀才有资格开设私塾。一些有商业头脑的秀才,除了做教育工作外,还可能涉足医术、易学等领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关系,逐步扩展自己的事业,甚至成就一番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