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碗吃饭,放下碗就骂娘。
美国拥有3700多万的知名网红甲亢哥来到中国,通过直播宣传着最真实的中国风貌。
可随行的700万网红李美越却险些让这场直播毁于一旦,他靠着“爱国心”收割了大批中国粉丝,反手却开始诋毁。
央视转播片段中,更是将他全程打码。这一次,李美越的“爱国人设”算是彻底崩塌了。
那么李美越到底干了什么?他最终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哪些代价?
甲亢哥镜头下真实的中国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总是充满着脏乱差的地方,这也导致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了极强的刻板印象。
但随着中国推出144小时免签政策之后,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开启了在中国的愉快旅程。
他们在社交平台分享中国的美食美景,称中国是个安全的国家,最危险的是晚上的夜市,因为那会掏空你的钱包。
就连国外的知名网红甲亢哥也来到了中国。甲亢哥是出生在美国的黑人,凭借幽默搞怪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收获粉丝高达3700万人。
此次来到中国,他第一站到达了上海,开启了长达6个小时的直播。五百多万人通过他的直播见到了最真实的中国。
甲亢哥在宣传中国,中国也给了甲亢哥完美的体验。甲亢哥几乎是“全球轮播”,可在别的国家直播,要么就是网速太慢,手机卡顿。要么就是设备被抢,处处乱象。
在日本直播时,甲亢哥更是处处受限,公开场合都不准他进行直播。这让甲亢哥的直播计划接连受阻,烦恼不已。
为了防止危险的发生,甲亢哥身边有几名保镖随行。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些保镖都异常谨慎,除了在中国。
这些保镖来到中国之后,甚至比甲亢哥还要开心,也没了随时需要保护甲亢哥安全的紧绷感,松弛到压根不管甲亢哥,专心玩自己的去了。
甲亢哥领略了故宫红墙金瓦的皇家威严,也是这趟北京之行,却差点让一个人毁掉了。
700万网红李美越
李美越是一名美国与越南的混血网红,靠着在世界各个知名建筑寻找人穿上东北大花袄走秀而吸引了大量中国粉丝。
原本他的举动也是在宣传中国文化,他也被网友称为“爱国博主”。但在这次与甲亢哥直播的过程中,他的“爱国形象”却彻底崩塌。
两个人穿着东北大花袄走在路上格外吸引眼球,不少中国人也知道甲亢哥,在甲亢哥的邀请下很愉快的出现在镜头内,或搞怪或宣传,和谐友好。
可这一切在李美越的口中,却变成了粉丝吓人。甚至用脏话说这些人都不正常。甲亢哥没有沉默,反怼一句:“我看你才不正常”让李美越闭上了嘴。
但没有吸取教训的李美越之后越发过分,在车上甚至询问甲亢哥是否要介绍中国的姑娘给她,而姑娘一词还是用的带有贬低侮辱性的英文“chick”,翻译过来就是小妞的意思。
甲亢哥立刻拒绝不需要,李美越还接着没有边界感的说是不是甲亢哥认识的妹子太多了。甲亢哥没有搭理李美越的话,但脸色黑了下去。
如果说这些还没那么严重,接下来李美越的行为是直接引发了严重后果。甲亢哥到了一家理发店,想要剪一款中国时髦的发型。
他听不懂中文,只能让李美越翻译。理发店的店员称他们很少处理脏辫的头发,担心弄不好。这本是谦虚又友善的拒绝,李美越却转头给甲亢哥翻译称你的脏辫太脏乱了,剪不了。
此话一出,甲亢哥颇有些震惊的看了看店员,有点手足无措。所幸还有另外一名翻译,将店员的话完完整整的告知了甲亢哥。
甲亢哥这才理解店员,握手之后离开了店面。李美越故意错乱的翻译直接让这家理发店减少了30%的客流量,也差点让甲亢哥以及直播间中其他外国人对中国产生误解。
这种行为引起中国网友的愤怒,网友到甲亢哥的评论区称一切都是李美越自己的行为,与中国无关。
一个靠着中国文化崛起的网红,在直播中却侮辱中国人,就是典型的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李美越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被央视打码
央视点赞并转播了甲亢哥宣传中国的视频,在视频中,李美越的连被全程打码。这也表明中国的态度,我们不欢迎忘恩负义的网红继续活跃在中国的土地上。
李美越的粉丝开始大量减少,评论区也是对李美越的指责。李美越也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他发布了一条道歉视频,表示自己并不是想要诋毁中国的形象,只是因为文化差异导致。而且拍摄节目,他把节目效果放在了第一名,在理发店也是只想看甲亢哥的反应制造效果。
这样的说法没有得到粉丝的认可,并且网友还发现他道歉全程都在做出一种在越南具有侮辱性的手势。
身为越南混血,他应该不会不明白这种手势在越南非常的不礼貌。他不但不爱中国,也没做到爱越南。
李美越的行为简直就是“作茧自缚”,如果他全程能好好为甲亢哥翻译,不添油加醋,与群众玩到一起,或许还会收获到更多人的喜欢。
但他在镜头前的行为实在令人失望,侮辱的词汇不是无心之失,恶意的翻译也不是搞怪,这样的行为更不会被观众喜爱。
我们欢迎像甲亢哥这样能够不为了流量博取眼球而刻意诋毁或者作假的网红来宣传中国,我们也希望中国的文化风俗能通过镜头展现给全世界,打破西方的刻板印象。
希望甲亢哥在接下来的中国旅途中依旧快乐。
信息来源:
纵览新闻2025年4月11日——“甲亢哥”直播爆红,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面4月8日——人民日报评李美越“翻车”: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