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本想好好休息,却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饭菜洒在桌上、衣服上,房间里一片狼藉。瞬间,疲惫和烦躁涌上心头,你忍不住对孩子大声吼叫。孩子当时被吓得愣住,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可没过一会儿,他就像没事人一样,又黏着你,拉着你的手,奶声奶气地喊着 “妈妈” 。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前一刻还在对孩子大发雷霆,下一刻孩子却毫无芥蒂地亲近你。这看似温馨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心酸的真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探寻这背后的秘密。
案例分享:越吼越亲的困惑晓妍是一位职场妈妈,每天工作忙碌,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天晚上,她像往常一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 5 岁的儿子轩轩正在客厅里玩玩具,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而轩轩还在兴致勃勃地把玩具扔向空中,玩得不亦乐乎 。
晓妍看着这一片混乱的场景,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冒了起来。她大声吼道:“轩轩,你怎么又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说了多少次了,玩完玩具要收拾好,你怎么就是不听呢?” 轩轩被妈妈突如其来的怒吼吓得愣住了,手中的玩具也掉落在地,他的眼睛里瞬间充满了恐惧和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
然而,让晓妍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分钟,轩轩就像是忘记了刚才被妈妈吼的事情,他小心翼翼地走到晓妍身边,拉着她的衣角,小声地说:“妈妈,抱抱。” 晓妍看着儿子那可爱又无辜的小脸,心中的怒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自责和疑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刚被自己吼,就不记仇,还马上过来求抱抱呢?
背后的原因剖析安全基地理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 “安全基地”。简单来说,孩子会将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妈妈)视为自己的安全基地 。在他们的认知里,妈妈就是那个能给予自己保护、安慰和爱的人,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实的后盾 。当孩子被妈妈吼时,他们会感觉自己被安全基地排斥,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安全感严重缺失 。
为了重新找回安全感,孩子会本能地想要回到安全基地,也就是亲近妈妈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获得妈妈的爱与接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抚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将婴儿放置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当妈妈在身边时,婴儿会表现得比较放松,敢于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但当妈妈离开后,婴儿就会变得紧张、不安,甚至大哭起来 。而当妈妈再次回来时,婴儿会立刻奔向妈妈,寻求安慰和拥抱,这充分说明了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就是 “安全基地”,孩子在感到不安时,会通过亲近妈妈来获得安全感 。
依恋的本能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与妈妈建立起了深厚的依恋关系 。这种依恋关系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基础,他们对妈妈有着天然的信任和依赖 。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是最亲近、最重要的人,这种依恋在孩子面对恐惧和威胁时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
当妈妈对孩子发火吼叫时,孩子会感到害怕,他们害怕妈妈不再爱自己,不要自己了 。这种恐惧会让他们的依恋本能被进一步激发,他们会更加依赖妈妈,希望通过亲近妈妈来确认妈妈的爱还在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保护,从而建立起自信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日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如果孩子的依恋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一生 。
认知局限与对妈妈的爱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他们很难理解妈妈为什么会突然发火吼叫 。在他们看来,妈妈一直都是爱自己的,所以他们不会去责怪妈妈,而是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情才让妈妈生气 。
同时,孩子对妈妈的爱是纯粹而无条件的,他们不会因为妈妈的一次吼叫就减少对妈妈的爱 。即使被妈妈吼了,他们依然深爱着妈妈 。出于对妈妈的爱,孩子会选择用亲近的行为来回应妈妈,希望能够让妈妈开心起来 。比如,有的孩子被吼后,会小心翼翼地给妈妈递上一杯水,奶声奶气地说:“妈妈,喝水,别生气了 。” 还有的孩子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用自己稚嫩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和关心 。这些暖心的话语和行为,无不体现着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 。
被吼对孩子的长期影响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言行会在上面留下深深的印记。虽然孩子在被吼后可能会很快亲近妈妈,但长期来看,吼叫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
自卑敏感长期被吼的孩子,内心往往充满了自我怀疑和否定,容易变得自卑敏感 。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犯错,害怕再次被父母指责,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机会时,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这种自卑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如,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害怕自己答错被老师批评;在与同学交往中,也会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言行会引起别人的不满 。
脾气易激与社交障碍父母的吼叫行为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这种暴躁的行为模式,逐渐形成易怒的性格 。当他们遇到问题或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用吼叫和愤怒来解决,缺乏冷静思考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这种脾气暴躁的性格不仅会影响孩子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处处碰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曾经有一个新闻报道,一个孩子因为长期被父母吼叫,在学校里也经常对同学发脾气,稍有不顺心就动手打人,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他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孤僻 。
讨好型人格为了避免被父母吼叫,孩子可能会逐渐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他们会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绪,总是试图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认可和接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愿和利益 。比如,在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时,即使自己不喜欢某个游戏,也会因为害怕小伙伴不高兴而勉强参与;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会立刻答应 。这种讨好型人格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自我,难以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内心也会充满压抑和痛苦 。
智慧父母的应对之策
家长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对孩子吼叫 。当感觉自己的情绪即将失控时,可以尝试一些简单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比如,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的身体和大脑先放松下来 。也可以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几分钟独处的时间,让情绪平复后再回来面对孩子 。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听一首喜欢的音乐、看一幅美丽的画作,让自己从愤怒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只有家长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沟通 。
有效沟通技巧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用温和、耐心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比如,不要说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说 “宝贝,妈妈看到你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心里很不舒服,妈妈希望你能把玩具收拾好,这样我们的家会更整洁,你玩起来也更方便 。” 同时,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与家长沟通,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建议 。
建立规则与后果承担为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是非常必要的 。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规则要简单明了,易于孩子理解和遵守 。比如,规定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玩具收拾好,吃饭时不能看电视等 。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后果 。但要注意,后果要与孩子的行为相关,并且是适度的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按时收拾玩具,那么第二天就不能玩这些玩具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
总结与呼吁孩子被吼后转身就亲近妈妈,并非他们不记仇,而是源于他们对妈妈深深的爱与依赖,以及内心对安全感的强烈渴望 。然而,长期的吼叫教育,就像一把无形的刀,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影响他们的一生 。
作为家长,我们肩负着养育和教育孩子的重任,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爱和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 。当孩子犯错时,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让孩子在充满爱与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刻,用爱为他们筑起一座坚固的城堡,让他们在这座城堡里自由地翱翔,追逐自己的梦想 。因为,孩子的笑容,才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