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巴掌效应”:为什么越没本事的人,越害怕别人的言论?

一大语文化 2024-05-10 21:34:39

1

叔本华在他的《人生的智慧》里,谈论“地位与荣誉”时,谈到了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急忙压制冒犯自己的话语,生怕被他人听到,那他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一定不高。”

这句话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人越没本事,越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言论;一个人越有真本事,越有实力,越不在乎外界的看法。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群中最有实力的人,往往越低调,境界越高的人,也往往不屑于外求和物欲,因为他们的所有精力都在向内求,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和灵魂的丰盈。

叔本华用了一个名词“骑士的荣誉”,来阐述他的这个观点。

他将“荣誉”分为三类:市民的荣誉(尊重)、骑士的荣誉(强权)、两性之间的荣誉(婚姻)。

对于“骑士的荣誉”,叔本华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规定别人必须恐惧、害怕我们,因为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自己荣誉,它是虚伪和邪恶的,并且庇护了卑劣的野蛮行径。

也就是,强权即公理。

什么是公理?叔本华说,公理,即道德的正当理由,只能取决于自我意愿和动机。

他打了个比方,在一场搏斗中,两人并不势均力敌,一个占据了体格的优势和强势的进攻,而另一个则根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则全部处于劣势。

在双方的搏击中,那个处于劣势的人往往很容易被强者杀死,但却并非代表杀死他的理由符合公理。因为,杀死他这件事,要看自我意愿和动机,而非他是否比另一方更有力量或搏击的方法。

这就是说,那个搏击中的强者,也很有可能是为谋杀了另一个人而寻找的一个似是而非的借口,是故意而为之。

这样也就不有说这场看似对等的搏击,是正当公平的,还要看弱势方的意愿,他是否同意了这场搏击的规则与匹配的对手,而非“上帝的审判”式的裁决。

所以,叔本华会说“强权即公理,和诡计即公理,并没有什么不同。伪装,只是奸诈的另一个名称而已。”

强权=诡计;伪装=奸诈!

2

先弄懂了上面的这些观点之后,才能引申出下面这个观点,也就是叔本华所说的“巴掌效应”。

当然,叔本华并没有直接标明这些观点就是“巴掌效应”,只不过是通过这些观点所总结出的一个含义而已。

叔本华用被别人打了一个巴掌来阐述,他说世界上几乎任何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不会对于那些仅仅只是言语上的侮辱或是被打了一个巴掌,而去用置别人于死地的方式去攻击报复对方。

因为,一个巴掌,永远只是一个人给予别人肉体上不值一提的损伤的一巴掌而已。除了说明他在体力或技巧上比其他人更胜一筹,或他趁人不备以外,什么也不能证明。

也就是说,打了一巴掌,它也就是一巴掌的事儿。要么不屑地走开,要么还回去一巴掌。此外,不可能再造成更大的伤害或恶性了。

可一旦有了强权,有了荣誉与地位的赋予,那么一巴掌就不仅仅是一巴掌的事儿了,而是对于荣誉的摧毁和玷污,于是,他们便会通过严厉和粗野的强势方法来惩罚和报复,从而展示出自己找回了荣誉与体面。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直接他认为最野蛮的中世纪的欧州上流社会。中世纪时,贵族们尤其喜欢以决斗的方式来解决纷争,决斗就是强权,而决斗却又被他们视为荣誉之战。

奇怪的是,他们却又把必须偿还的赌债称为“荣誉之债”。

一个巴掌的过错,只能证明是一件非常细微的过错,并不能将其夸大上升到人格尊严与价值的尊重上去,否则就将会造成人的极度狂妄心理,忘了人的本质,而非要让这一巴掌的事演变成过错方必须死的绝境。

叔本华认为,作出这样事情行为准则的人,是真正的恶,是不可原谅的,必须驱逐。

因为,这显然变成了一场闹剧,只为了保住颜面和荣誉,是对愚昧的尊崇和膜拜。

这就跟我们经常说的,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致其人之身相似。被打了一巴掌,顶多再打回去一巴掌就够了,而你却非要因为一巴掌把那人杀死,这明显是残忍而狂妄的。

3

了解完“巴掌效应”后,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越没本事的人,越害怕别人的言论?

叔本华说:指责越正确,诽谤便越严重。

因为这一指责越戳中了别人的要害和痛点,越容易引起别人的敏感,便更加让他人怀恨在心,甚至暴跳如雷,势必报复和打压。

如果一个真正有实力,有德行,有修为的人,这样的高人在听到了外界的诽谤或是谣言时,他会表现出不屑于争辩的态度,完全不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和评价,清者自清,每个人都有喜欢与不喜欢的权力和理由,没必要管束所有人的口径,智者,以德服人,而非以强权压人。

所以,高人往往没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们深知,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一次次的征服自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加精进,就足够了,外界的所有都不足以撼动他们的内心想法,内心的高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才是一座最难翻越最难征服的境地,到达高处,才会云开雾散见清明。

但是,一个修为不够的人,或者说是越没有真本事的人,往往更加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论,这种敏感往往会让他采取疯狂的报复行为和压制行为,从而力图用强权来挽回自己的荣誉和尊贵的地位。

愚蠢与狭隘的人,更易得罪;智者,才更豁达。

叔本华认为,一个巴掌的小事,是很普通和自然的矛盾,有理性和教育的人,会通过克制自己的行为来免于打斗,但若是通过强权来恶化,将一个巴掌的小事看成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么势必导致死亡和凶杀的结局,那就非常残酷了。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本人以为跟市场的一些行为应当让市场本身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细微矛盾,也应当让他们自己去化解,一旦第三方强权介入,就会将小事化大,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人总是有贪婪的本性,占理方通常会得理不饶人,要求得到更多的补偿,若私下调解,很多事情都好解决,大家说开就适可而止了,人一旦有了撑腰的,便会以踩死对方为要,尽情去满足自己很多无理的诉求。

当只认强权,不认公理的时候,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让那些恶棍去威胁和杀死那些高尚优秀的人。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4

这位出生于1788年的德国哲学天才阿图尔·叔本华,用他72年的人生思考,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哲思,对于人生幸福力和智慧的思考与探索。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叔本华,却并未继承家业继续经商,而是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完成了伟大的哲学著作,成为“悲观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而这位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的叔本华,却一直在谈幸福,谈命运,谈智慧。

谈论悲观,是让人们认清生命的真谛,从而更加明白该怎么过好这一生,怎样去用智慧获得幸福。

在《一切都在孤独里成全》这本书里,叔本华的哲学智慧,几乎完全表现在了这部书的标题里。

人生,孤独是常态,来时一无所有,去时一切也带不走,来去都身不由己,都是孤独的。

似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把这个世界看得异常悲观,或许是因为看得太透,又或许是他们明白了生命的奥义。

叔本华说:“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道德沦丧,理智丧失,这个奥革阿斯的马厩,只有用哲学的扫帚才能打扫干净。”

(小知识点:奥革阿斯:古希腊太阳神之子,养了数千头牲口,而厩房30年没有打扫过,所以奥革阿斯的马厩指非常肮脏的场所。)

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柏拉图说:“一个王国最理想的统治者,一定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无论是叔本华,还是伏尔泰、柏拉图,他们都在谈论哲学对人类智慧的提升,对世界的改变,以及对生命人性本质的探索。

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研究哲学的都会发出一个灵魂的感叹:生命毫无意义!

这里当然有一个大家容易被迷糊的观点:生命的毫无意义,并不代表生活的过程毫无意义。

若是纵观,一切的存在似乎都没有意义,但在“用和活”这个微观过程当中,生命和物品才呈现出它最完美的意义。

看叔本华的著作,似乎都能在矛盾与纠结中,找到对于生命的豁达与通透的认知,找到未来不再惧怕孤独与寻找意义的内耗当中。

0 阅读:3

一大语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