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行科学传播、服务百姓,马冠生创建了“马博士健康团”科普团队。截至2023年3月,“马博士健康团”累计发文500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过4亿人次。“马博士健康团”已经成为专业、可信的营养健康信息来源,在指导居民营养健康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尽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一份社会责任。
开拓研究领域 致力于儿童营养改善从20世纪90年代起,马冠生就倾注我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与改善工作,深入贫困地区项目县开展调研,培训基层营养工作人员,开展营养教育工作,提出改善农村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建议。
1994年,他牵头组建学生营养研究室,不断拓展学生营养研究领域,进行城市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致力于我国儿童肥胖的评判标准、流行和防控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动防控策略和行动的制定和实施。其研究成果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组织编写的《专注儿童肥胖,远离慢性疾病》《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推动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的出台,《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为我国儿童肥胖防控行动提供了实施指南和落地的抓手。
马冠生在国际会议上主持会议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 传播科学信息
2008年汶川地震后,马冠生主动请缨前往灾区抗震救灾,历经山体滑坡、飞石等险况,经过3天的跋涉到达地震灾区第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随后根据抗震救灾及防病需要,他带领30名队员又奔赴都江堰市开展工作。抵达都江堰市后,立即了解前期开展的防疫工作及需求,组织工作队讨论并撰写了评估方案初稿,并与当地卫生防病队伍一起赴各乡镇开展调查,对水厂、垃圾处理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防病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全面评估。经过实地调查评估提出“成都地震灾区灾民安置点学校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调查及建议”。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马冠生参与撰写《尽快立法严禁滥食野生动物,切断重大食源性传染病暴发的主要根源途径》咨询报告,为抗击新冠疫情建言献策。参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疫情期间饮食、食品安全、复工和复学等消费提示的编写,为居民提供实用性的提示和建议。他撰写分发多篇抗疫科普文章,从合理膳食增强免疫力、阻挡新冠病毒的食物传播途径、不同人群抗疫的膳食营养指导、倡导饮食文明等提出指导和建议。
马冠生任联合国观察员时在伊拉克评估“石油换食品”项目 建立团队 躬行践履进行科学传播在完成科研教学的同时,马冠生深刻认识到科研和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双翼,充分认识和体会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他率先垂范,利用多种传播形式,普及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创办了“马博士健康团”,带领和指导青年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居民听得懂、用得着的实用知识。“马博士健康团”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矩阵式传播。
为了更高效实现科普效果,马冠生参与设计和实施“全国医生营养继续教育项目”,合作主编《营养与疾病预防—医护人员读本》,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再由他们把营养健康及疾病预防知识传递给居民。
马冠生还进行科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2017~2023年牵头完成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的4项科研课题。对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现状、遇到的困难及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建设我国科研和医务人员科普人才队伍、完善科普工作制度和科普模式的建议。
马冠生在阿坝州挂职期间,代表原卫生部春节慰问 科研提供底气 科普赋予双翼
弹指一挥间,马冠生从事营养与健康研究已30余年。其实,早在20年前他还属于一个“标准”的科研工作者。那时的马冠生还徜徉在科研的海洋中,申请科研课题、负责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带领团队开展调查研究,发表几百篇中英文科研论文。他浅显地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做好科研、发表文章就可以了。
然而,我国科普领域特别是食品安全营养领域的乱象让马冠生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和认识。由于专家们的缺位,伪专家层出不断,“牛奶致癌”“绿豆治百病”“茄子吸油”等谣言,传播了错误的信息,影响到食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还扰乱了市场、社会的稳定。为此,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是靠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项等,并不能改变这些乱象。而科普工作可以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科普工作是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科研和科普之间不应该是排斥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这种认识,马冠生便带领团队开始科学传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20多年过去了,马冠生也享受到把科研和科普结合起来的优势和喜悦,科研成果提供了最新的、科学的信息,给了他进行科学传播的底气。正如他所说,科学传播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用得着的实用信息,仿佛如虎添翼。
2012年,马冠生(中)参加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 荣获“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