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星海舰长
3月28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会见了国际工商界代表,40多家全球大公司集体参加,其中不乏很多大佬级人物。
显然,这是继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之后,又一次重磅级的会面。
不过,还是那句话,谁来了不重要,谁没来最重要。
我们会发现,这次来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的大佬,比如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董事长齐普策、丰田公司会长丰田章男、汇丰总裁艾桥智、日立会长东原敏昭、韩国SK海力士社长郭鲁正等等,都参加了这次会面。
那谁没来呢?同样参加了论坛的苹果CEO库克,离奇地没有出现在这次会见的名单里。
是库克太忙了?好像不是,别忘了,前几天库克还在中国四处玩呢,一会爬景山,一会逛三里屯,一点也不像没时间的样子。
这种级别的会议,请谁参加,不请谁参加,都是经过反复考量和拿捏的,现在库克明明都在中国了,却被排除出会见名单之外,显然不是无意为之。
有人说,是因为苹果对中国企业收“苹果税”的纠纷正在如火如荼,中国此刻不好“胳膊肘往外拐”。
有人说,是因为苹果肆意剥离欧菲光和闻泰科技等中国供应商,惹恼了中国。
还有人说,是因为苹果在明知中国是苹果第一大市场的情况下,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站队美国,不得不让中国重新评估与苹果的合作关系。
这些都是理由,但并不是核心的理由。
也许,从库克这次的缺席中,我们能找到中国重构产业链进程,所释放的信号。
壹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赶上了第二次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
也就是部分生产从日韩向人工成本更低的中国转移。因为日韩挣了钱之后,也不想拧螺丝了,于是就把苦活累活都扔给了中国人,让中国人给自己打零工。
不得不说,中国真是个异类。
要知道,第二次国际分工的第二阶段可不只是向中国转移,要说人多,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哪个国家都不少人。
可为啥只有中国吃到了时代红利,发展了起来,而且到了如今坐二望一的地步?
一方面,是中国人真的很勤奋。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中,勤劳是生存的基本要求。
这种勤劳基因叠加百年的贫弱,让中国对富足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执念,并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富足的生活,哪怕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结果就是,无论是富士康的加工厂,还是深夜的CBD,随处都可以看到不舍昼夜工作的身影。
虽然中国早先挣的都是最微薄的加工费,但中国硬是靠着勤奋,完成了原始积累。
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的。
另一方面,是中国人的心气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在过去,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产业,其实也就觉得无非换一拨人来打螺丝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时间长了,发达国家赫然发现:这帮中国人不按套路出牌啊!
等中国人靠着打螺丝卖血汗挣来了第一桶金之后,并没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毫不犹豫把钱投到了产业升级上,搞到今天,《中国制造2025》计划拟定的目标全部完成的占比超过70%,部分完成的占比超过20%,最后可能也就差一个光刻机了。
这也让中国现在有了敢和美国掰掰手腕的底气。
但问题在于,这种产业链体系,在当今的世界,越来越艰难了。
为啥?因为时代变了,人类可能面临第三次国际分工。
在第二次国际分工中,其实有个核心原则贯穿其中:收益最大化。
哪个国家人力成本低,哪个国家生产效率高,哪个国家物流方便,产业就往哪个国家转移。
那么,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和中国比人力成本、生产效率和物流体系?
可是在第三次国际分工呢?核心原则从“收益最大化”,变成了“安全”,那么中国就不占优势了。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安全,相反,中国非常安全,只是资本觉得投资中国不安全。
为啥?
因为资本再有力量,也扛不住政治的变局。
中国过去,走的是“低端也是我的,高端也是我的”全面发展路线,中国要产业升级,不能只当西方国家的螺丝工,把利润链条上最丰厚的那一部分拿下来。同时,中国还有广大西部地区不富裕,所以低端产业也不能少。
但这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以中国的人口、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会给世界带来什么?
中国的高端产业冲击欧美日韩,低端产业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其竞争力也让东南亚的印度孟加拉无饭可吃。
中国人考虑的是满足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问题,而外国人考虑的是中国一旦成功,自己还有没有活路,有什么活路的问题。
事实上,这种问题已经有很多迹象了。美国制造业已经在第二次国际分工中被中国击打得粉碎,底特律变成铁锈带,无数乡下人唱响了悲歌。
与此同时,印尼、马来西亚人也在抱怨低廉的中国产品涌入,让无数人无以为继。
2025年2月5日,德意志银行也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吃掉世界》的报告,报告里说,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将彻底改变全球资本的游戏规则,还举例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5G等领域的成绩已经让西方国家倍感压力。
这个例子,从侧面反映了欧洲精英阶层对中国的态度。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市场自由配置的结果,关中国啥事?
可是别忘了,外国人不是冷冰冰的经济规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就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来设置壁垒了。
于是,美国工人欢天喜地把主张给中国产品加关税的特朗普送进白宫,欧洲则毫不留情地给中国汽车加征关税,就连印尼,也开始对中国小商品加征200%的保护性关税。
说实话,对于这种贸易壁垒,中国是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的。
关税反制虽然能让对方也疼一下,但因为中国进口少,出口多,手头可用的筹码也就少,所以很难在关税战上打的赢。
人家不买你的东西,说到底,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就是把军舰开到人家的家门口说,开门,自由贸易!
这样虽然很爽,中国也的确有这个实力,但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对外政策。
就是想办法进行一次产业链重塑,以适应这种新时代的国际分工调整。贰
如何进行产业链重塑?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次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中,一窥端倪。
第一,参与的代表有变化。
原来类似的会议,美国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人数最多。而这次呢?欧洲代表第一次逼平美国。
第二,参与的代表领域有变化。
在过去,参会的代表多以制造业为主。而现在呢?从能源端(沙特阿美),到原料端(力拓和必和必拓),再到制造端(宝马、奔驰、海力士、日立和博世等),以及物流端(联邦快递)等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一个都不缺。
第三,发言代表行业的选择。
这次会议,美国联邦快递集团总裁芮思博、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法国赛诺菲集团首席执行官韩保罗、英国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日本日立制作所会长东原敏昭、韩国SK海力士社长郭鲁正、沙特阿美总裁纳瑟尔等先后发言。
这七个人,分别来自七个国家,代表着物流、汽车、制药、金融、机械、半导体和能源七个行业。
除了物流和能源之外,剩下的汽车、制药、金融、机械、半导体,恰恰与中美科技战五大战场(新能源车、生物科技、金融、高端制造和芯片)高度重合。
有意思的是,这五大领域里面,发言的没一个美国企业。
显然,中国正在利用特朗普在全世界发起的关税战,正在建设一个中国牵头的“多元合作网络”,织就一张“根植国内、辐射全球”的新的产业链网络。
当然,多元合作,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再继续爬科技树,但中国不介意将科技成果与各国分享。
目前,以AI、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中国经济增值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炙手可热的新增长点。
而在世界资本游戏中,不怕经营不善,就怕没有增长点。
在这场产业链重构中,吸引这么多外国企业的,并不是过去的“优惠政策”,而是参与这场新变革的机会。
那么,既然主动权在中国手上,产业链的“链主”,可是要中国来当的。
毕竟,美国忙着把世界贸易网络“去中国化”,那中国为什么不尝试着去美国化?
一个国家肆意征收关税,而另一个国家则高举合作大旗,如果是你,你会选谁?
别扯什么基于价值观的供应链了,现在俄乌和谈的闹剧已经充分证明,价值观就是扯淡,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欧洲人会马上把所谓的价值观扔的远远的。
除了会议上传达出的信息,会议之外的内容更惹人联想。
3月22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会见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
显然,相比论坛上发个言,会见一下中国领导人,他们还有正儿八经的事情要谈。
谈什么呢?
合作。
说实话,在过去,这些外国车企,只是把中国视为一个市场。但现在,曾经的市场,已经登上了技术高地,那么外国车企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把在中国的产业链,从“代工组装”向“技术反哺”调整。
目前,宝马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四大研发创新基地,正在联手阿里、华为打造全动力AI座舱,奥迪也在尝试搭载华为鸿蒙系统,而奔驰则借力Momenta实现全场景高阶智驾。
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市场,而是全球创新的摇篮。
说实话,别看洋品牌车企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但在世界上长期经营的品牌效应和销售渠道,还不是中国车企一时半会能撼动的。
那么,为什么不合作在一起,探索一种新玩法呢?
外国出肉体,中国出灵魂和价格低廉的零配件,一起推向全世界市场。
有钱大家赚,这比中国一家靠着价格战把全世界都吞掉,受到的阻力要小得多。
在西方国家,资本往往和政治捆绑在一起,把资本拉进中国的利益同盟,才能有效克制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那国外的老百姓怎么活呢?不要紧,对部分产业链外迁,中国也保持了开放态度。
从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的情况来看,中国并不阻止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今天在匈牙利,明天把工厂开到法国德国,也不是不可能。
显然,中国的产业链路径,已经不再是过去“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在这个以美国正在尝试砸碎旧贸易体系的时代里,高举合作大旗,学会分享分润利益,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嵌入中国主导的“双循环”体系。
教员教导我们,要分清主次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怕敌人搞得少少的。
中国这次会议,可能就是传递这种信息。
很遗憾,这场未来的盛宴,苹果却无法参与。
苹果是美国企业,这并不是苹果错过饭局的真正原因,真正原因在于苹果的经营模式。
中国需要的,已经不是那种“两头在外”(设计在美、组装在中)的旧模式,而是“技术本土化、供应链可控化”的新模式。
虽然库克不断访华,一个劲地找圈内人打卡拍照,显示自己亲民作风,但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仍然是以销售为主。像芯片、操作系统这种技术看得死死的。
苹果就像一个反应迟钝的巨人,仍然停留在中国“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只想卖货赚快钱,却不想着搭上中国这一列顺风车,去搏一个更璀璨的未来。
所以,当库克忙着和杨天真一起爬山的时候,苹果早就丢失了参与中国产业链重塑的入场券。
而当宝马、阿斯利康、西门子们选择将未来赌注押在中国时,他们或许已看清一个事实:
全球产业链的明天,不在华盛顿的“对等关税”里,而在中国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链重塑”之中。
鸣珂锵玉
这篇文章这太牛了!!!![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绝对不是Ai文!
违和子
我始终坚信,中国一定能够重回世界巅峰!
莫问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