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泡沫何时破?5位演员现形记

吃瓜群众组 2025-03-27 09:14:43

那些被错封"老戏骨"的演员们:时代滤镜下的真功夫张铁林最近又上热搜了了。不是因为新作品,而是他直播卖字画,"皇阿玛"现场挥毫泼墨,一个"福"字标价1680元。评论区炸了锅:"这字值三顿火锅钱?""演技二十年如一日,书法倒涨价了"。当年《还珠格格》里吹胡子瞪眼的皇上,如今在直播间重现经典表情————只不过这次瞪的是付款二维码。这老哥哥的演艺演艺生涯很有意思,早年在年在英国留学时参演过BBC纪录片,,回国后赶上琼瑶剧黄金时代,靠着"皇阿玛"一角吃了二十多年多年老本。有网友整理过他过他近年作品,从《铁齿铜牙牙纪晓岚》到《布衣天子》,皱眉的表情像是Ctrl+C再Ctrl+V。连老搭档王刚都揶揄他:"铁林呐,你演太监也像要砍人脑袋似的似的。"更戏剧性的是,这位整天演中国皇帝的演员,1997年就入了英国籍。

同样陷入皇帝戏路的还有陈建斌。《甄嬛传》里雍正帝演得确实到位,那种不怒自威的阴沉劲儿,活脱脱从故宫画像里走出来的。可到了到了《三叉戟》演老警察,,味儿就不对了。追捕戏跑起来像老干部晨练练,掏枪姿势仿佛在拍牙膏广告。最绝的是《爱我就别想太多》,五十岁大叔硬演霸道总裁追姑娘,屏幕前的观众脚趾能抠出精装四合院。

要说戏剧反差,倪大红更有意思。《都挺好》里作天作地的苏大强让他爆红,眼袋都能单独领片酬。可翻开作品表一看,从《大明王朝1566》的严嵩到《新三国》的司马懿,永远耷拉着嘴角慢半拍说话。有场戏戏司马懿听闻诸葛亮死讯,照理该是"卧龙虽死,,伯约犹在"的复杂情绪,他演得像老年痴呆突然想起煤气灶没关。网友戏称这是"面瘫式演技",他倒坦然:"我这叫冷冻表演法。"

中年演员里,靳东的精英形象像个金丝笼。《伪装者》的明楼之后,从律师到医生,从总裁到机长,,清一色西装革履背台词。有场戏他演急诊科医生,白大褂口袋里插着钢笔,抢救病人时头发丝都不乱。粉丝解释说这是角色需要,直到观众发现他在《如果岁月可回头》演失业中年,照样抹发胶喝红酒谈哲学,才恍然大悟——这不是演戏,是靳东真人秀。

张译算这群人里的另类。《士兵突击》的史今班长赚足眼泪,《鸡毛飞上天》拿飞天奖实至名归。但《狂飙》里演年轻警察安安欣,总让人觉得哪里别扭。后来有专业观众点破:四十岁的人演二十出头小伙子,眼神里的世故藏不住。就像老茶客硬装小清新,演得再卖力,玻璃杯里浮沉的到底是陈年年普洱。

这些演员的尴尬处境,其实折射出影视圈的某种怪现状。资历熬成老戏骨,名气大于功力。观众常吐槽现在"老戏骨"门槛低,仔细琢磨,这个词本身就是伪命题。真正的演技派如李雪健,演啥是啥,而某些"老戏骨"是演啥都像自己。

北京电影学院的老教授教授有句话说得在理:"角色吃演员是本事,演员吃角色是悲剧。"当年梅兰芳演贵妃,下台后要独自静坐半小时才能出戏。如今某些"戏骨",从片场出来直接进直播间,皇上变推销员无缝衔接。话说回来,观众记忆里的经典角色就像老照片,时间越久滤镜越厚。直到某天看见演员本人从泛黄的影像里走出,才发现当初惊艳的,或许只是自己年轻的眼光。

戏台下的功夫,终究比台上的头衔更重要。

0 阅读:37
吃瓜群众组

吃瓜群众组

娱乐圈的瓜,我都替你尝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