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萧红故乡,距哈尔滨半小时车程,值得你停留一天!

驴游记 2024-01-14 18:45:14

上世纪30年代末,呼兰籍才女萧红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中国近代的文学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很多人也正是因此而知道呼兰,呼兰原来是个县,现在改为区,隶属于哈尔滨市,位于哈尔滨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呼兰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多,近现代的人文历史遗迹还算不少,有兴趣看完的话,至少也要一天的时间。

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鲁迅先生的学生萧红,是呼兰籍名人的代表,她的故居,就在呼兰区的中心位置,也是来呼兰必打卡的地方。

萧红出生于地主家庭,故居建于1908年,1911年萧红在此出生,她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呼兰河传》就是描绘故乡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与人间百态。

萧红故居旁边还有纪念馆,甚至连整个街区都叫做萧红文化创意街区,不过要想参观故居和纪念馆的话,要记得早点来,下午4点半就关门了。

1942年,年仅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按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她的丈夫端木蕻良将骨灰一半埋在了香港浅水湾的山坡上,后来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家乡的墓位于呼兰西岗公园内,是一座青丝冢,棺室内陈放着萧红逝世时,端木蕻良剪下来并珍藏了近50余年的一缕青丝。

萧红1942年死于肺结核,大概10年后,在她故居对面建了一座结核病防治院,当然医院应该和萧红没有什么关系,当时主要是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解决东北产业工人中严重流行的结核病。

结核病防治院由高岗签发批准建设,从病房到33米高的水塔,都是由苏联专家设计,妥妥的苏式风格。

医院至今仍在用,叫做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除了医院建筑本身是历史建筑外,医院旁还有三处黑龙江省保。上图为省保石公祠,是奉系军阀将领石得山的祠堂,建于1927年。

石公祠前面有钓鱼台,钓鱼台有两个建筑,一是功德牌坊,二是钓鱼台,建于1924年,均为石得山所建。

1927年建的呼兰文庙也在医院旁,文庙规格放在中原省份算不上什么,但却是黑龙江省仅存三座文庙之一。

如果说文庙算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建筑外,那么呼兰还有两座宗教建筑值得一看,一座便是著名的呼兰天主堂。

呼兰天主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观类似巴黎圣母院,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建于1908年,这座天主堂有两个故事,一是天主堂历史上发生过两起震惊中外的事件,史称呼兰教案。二是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不想让她去哈尔滨读书,曾被迫辍学在家,萧红为了上学就威胁父亲,说不让上学就进教堂做修女。

而另一座宗教建筑就是呼兰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877年,原在呼兰河边,由于河水泛滥,1956年迁到了城里。

这座清真寺比较小,主体建筑只有拜殿和瑶殿,硬山、明柱、卷棚盖,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虽是异域宗教建筑,却是妥妥的中国风。

离清真寺不远处有座西岗公园,建于1916年,百年历史的公园,在中国并不多见。西岗公园历史建筑众多,还有一株极为罕见的百年仙人掌。

公园内最为精美的历史建筑当属这座建于1927年的四望亭,八角形攒尖顶,重檐翘角,是黑龙江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昭忠祠也是建于1927年,是纪念民国期间剿匪战死的官兵,原祠堂挂有“为国为民”、“铁血英雄”等牌。,民国直至解放初期,黑龙江的土匪可是赫赫有名,势力众多。

而这座石台子其实是伪满时期的英灵塔塔基,1934年,当时的伪滨江省在西岗公园搞了一个所谓的“慰藉英灵”大会,“慰藉”死在中国的日军军人和效忠日本的伪军,搞完后全省27个县捐款建了这座英灵塔。1945年日本投降后,愤怒的呼兰民众扒掉了塔身,塔基倒是留存至今,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呼兰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去,那就是呼兰站,呼兰站是滨北铁路上的一座车站,建于1926年,至今在用。

为什么呼兰站值得来,因为滨北线的电气区段到呼兰站前的徐家站为止,所有经滨北线去往黑河、北安方向、绥佳线去往佳木斯、伊春方向的内燃列车都会经过呼兰站,在这里几乎可以看见哈尔滨车务段全部的内燃机车品类。

关键是火车站旁还有一座横跨铁轨的人行天桥,是拍火车的绝佳角度,所以说呼兰站是火车迷们的胜地之一,不是火车迷也可以来看看,毕竟能有这么好角度拍摄内燃机车的地方并不多。

呼兰站的车次频度很高,你在天桥上等着,没几分钟就有火车经过,汽笛声响起,这感觉太怀旧了。

呼兰区因呼兰河而得名,它的建城历史可追溯到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齐齐哈尔、黑河、墨尔根、布特哈、呼兰)之一,历史比哈尔滨还要悠久。呼兰离哈尔滨中心城区10多公里,车程半小时左右,尔滨如此火的这个冬天,如果你对历史人文或者火车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呼兰看看,呼兰没有哈尔滨的那份繁华热闹,但有东北小城独有的魅力。

0 阅读:18

驴游记

简介:自驾旅行、人文历史、古镇古村、美景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