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拜登政府即将卸任,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仍未缓解。在剩下的任期内,拜登政府接连对华发出三道“挑战书”,试图在最后关头对中国施压,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然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的对立。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并声称中国为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电子零部件,间接助推了俄乌冲突。伯恩斯还表示,中国必须在当前局势中“作出选择”,不能“两头吃”。
事实上,这一指控完全是美国的双重标准。早在俄乌冲突初期,中国就已停止向冲突方出口军民两用物资,包括无人机及相关电子产品。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正常经贸往来完全符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没有违反任何国际规则。相比之下,美国和其盟友却不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导致冲突持续升级。因此,美国无权对中国的独立选择指手画脚。
拜登政府近日再次将中国汽车产业列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计划以此为由打击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公开表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搭载了传感器等设备,可能“威胁”到美国数据安全,因此必须采取限制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举措的背后并非真正的“安全担忧”,而是出于对本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下降的担忧。美国此举不仅试图维护其车企的市场地位,还企图削弱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拜登政府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再次列为重点打压对象,计划出台更严厉的出口管制措施,尤其针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美国希望通过技术封锁迫使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让步,并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
然而,美国的这种技术封锁不仅对中国造成挑战,也对自身经济构成反噬。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美国科技企业已经警告,出口限制措施将导致企业利润下滑,并损害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此外,全球供应链的深度交融也使美国的制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拜登政府接连发出这三道挑战书,目的显然是试图在最后阶段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妥协。然而,这种单方面的高压政策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产生以下后果:
中美对抗进一步加剧:美国试图在经济、外交、技术等领域全面打压中国,势必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制,双方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
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打压措施可能破坏供应链的稳定,不仅影响中国,也会给全球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自身利益受损:过度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干预将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限制美国消费者的选择。
拜登政府试图在卸任前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但显然未能真正理解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任何基于单边主义的打压政策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还将对自身及全球带来广泛的负面影响。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仍需双方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与合作,而非一味施压。毕竟,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关乎两国,也关乎全球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