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导弹比肩核武器,出口20万发获国家特等奖:专家:感谢越南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4-11-23 05:10:4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一枚比手臂长不了多少的中国反坦克导弹,竟被专家们称作“坦克杀手”,出口订单更是高达20万发!

更意外的是,专家们还特意感谢了一番“邻居”越南。

现在,这枚导弹不仅成为各国军备的宠儿,还频频亮相国际市场,引发“军迷”们的激烈讨论。

从零开始的自主研发

这款武器就是“红箭-8”。

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军队大规模陈兵边境的压迫感催生了中国军方自研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决心。

珍宝岛战役暴露出中国早期单兵反坦克武器在面对苏联的T-62坦克时难以破甲的劣势,中国军队当时的反坦克手段主要靠地雷战、集火攻击,作战艰辛而高风险。

这场战役暴露的短板,加速了我国自主反坦克导弹的研发计划。

为了应对苏联的装甲集群威胁,军方决定发展一种新型的反坦克导弹,而红箭-8的前身J-201项目就在这种背景下启动。

早期J-201项目的研究异常艰难,国内当时缺乏相关的技术和实物资料参考,技术人员只能通过有限的参考材料艰难推进。

直到1960年代末,中国获得了联邦德国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柯布拉”的指南手册,才在设计上有所突破。

但由于技术局限,J-201项目并未达到军方的需求,而是转向了仿制苏联的“AT-3萨格尔”导弹,经过改进,成为中国第一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

此后,J-201项目的技术积累为红箭-8的研发打下了基础,但随着技术要求的提升,中国决定研制更先进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即红箭-8。

1970年代,红箭-8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

那段时间,军工研发机构因战备需要在动荡中搬迁。

夜晚,西安太平河边的乱石滩上,科研人员在简陋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没有现代化实验室,只有粗糙的检测设备,几十位科研人员排成一列,在星空下穿过满是卵石的河滩,回收实验中被击中的导弹残骸。

靶场没有先进设施,科研人员凭借简单的仪器和脚步探测残骸位置,每次试验后需要在漆黑中拉网式前进。

恶劣的实验条件和巨大的技术鸿沟,并未让他们止步。

研究所的先辈们顶着高强度的政审压力,克服物质匮乏和技术瓶颈,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红箭-8”的研发中。

这场“漂泊”不仅在场地,也在团队成员上。

许多技术骨干被迫调离岗位,这对团队士气和进展都是沉重的打击。

原J-201的研发团队被迫分散,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定地支撑起了中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发。

时任研究所所长的曹瑛最终得以重新召集一些关键研发人员,这批人带着对国家和技术的热忱,肩负起攻克“红箭-8”的重任。

无论是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西安实验场,还是在后来迁至南山的简陋设施内,红箭-8的研发依旧在步步推进。

越南的“支持”:来自战场的意外馈赠

红箭-8的研发过程中,有一段特别的经历,为其技术方案的确定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帮助。

1970年代末,美国在越南战场上使用了“陶”式反坦克导弹。

这款新型武器以轻便、远射程和高命中率著称,对当时的苏联坦克构成极大威胁。

越南战后缴获了部分陶式导弹样品,但苦于自身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消化吸收这款高科技产品。

于是,这批缴获的“战利品”被送往中国,成为红箭-8研发中的宝贵参考。

中国通过对“陶”式导弹的分析测绘,逐步掌握了其技术细节和设计原理,迅速确定了红箭-8的技术路线。

红箭-8沿用了陶式导弹的部分设计思路,尤其是在自动控制方面,借鉴了陶式导弹的红外制导技术。

通过这种“目视瞄准、红外跟踪、自动控制”的模式,红箭-8导弹可以自动飞向目标,减少射手在操作上的压力和误差。

这种技术改进使得红箭-8能够大幅提升命中率,成为一款更智能的反坦克武器。

在此之后的1975年,中国正式投入到红箭-8的研发项目中。依托越南提供的样品,技术人员顺利突破了关键技术障碍,设计出了符合需求的红外半自动制导反坦克导弹系统。

红箭-8的智能制导与破甲性能

红箭-8不仅仅是一款仿制的反坦克武器,而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它具备很高的自动化程度。

传统反坦克导弹要求射手时刻调整瞄准,而红箭-8实现了红外自动跟踪,导弹能在瞄准后自行调整飞行轨迹。

导弹系统通过导线传输信号,计算偏差并发送调整指令,使导弹自动调整姿态,精确打击目标,命中率在500米至3000米范围内高达90%。

这种先进的红外制导技术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更提升了导弹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实战效果。

以其强劲的破甲能力为例,红箭-8的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技术,穿透深度可达800毫米,足以应对北约标准的三层靶板。

其战斗部结构得到了不断改进,不仅可以对抗装甲目标,还能应对多种作战需求,例如针对掩体和敌军防御工事的攻击。

此外,红箭-8的设计还能挂载在直升机、装甲车辆上发射,扩大了其作战的灵活性和打击范围,适用于多种战场场景。

成为全球“爆款”的红箭-8

自1986年装备部队以来,红箭-8在国内外获得了大量订单。

1987年,这款导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同时首次在巴黎航展上亮相,以其高性价比和稳定的打击效果,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关注。

最早购买红箭-8的是巴基斯坦军方,他们在测试中发现,这款导弹在命中率和破甲效果上超过了法制“米兰”反坦克导弹,并且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

巴基斯坦当即决定购买,并且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使得红箭-8进一步在南亚地区打开了市场。

随着红箭-8在中东和非洲的推广,它迅速成为世界上应用广泛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之一。

海湾战争和中东地区的冲突中,红箭-8频频现身并证明了其强悍的作战能力。

阿联酋、埃及等国家也相继引进红箭-8,并将其作为坦克打击的主要武器。

尤其是埃及将红箭-8搭载在“小羚羊”直升机上,使其更具机动性,在边境冲突中多次成功摧毁敌方目标。

红箭-8的出口量至本世纪初就已突破20万发,占据世界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市场的重要份额。

而中国的军工专家们回顾这款导弹的成长时,仍会提到越南战后送来的那些“战利品”。

越南战后提供的样弹不仅帮助中国技术团队成功避开了技术误区,更加速了中国反坦克导弹的研发进程。

正因如此,许多专家在谈及红箭-8的成功时,总是幽默地“感谢”越南的支持,并认为越南意外地为中国提供了一次技术上的助力。

红箭-8的意义远不止是一款反坦克武器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军工在国际军备市场的崛起。

通过红箭-8,中国军工打开了中东和非洲的出口市场,也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在高端武器研发方面的潜力。

此后,中国军工在反坦克导弹领域不断推出新型号,如射程更远、威力更强的红箭-9,具有多功能打击能力的红箭-10等。

这些导弹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热门武器,也巩固了中国在反坦克导弹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红箭-8的传奇之路

从珍宝岛战役暴露出的短板,到红箭-8的成功研发,再到它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红箭-8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反坦克导弹发展之路。

这条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在技术的突破与市场的拓展中逐渐走向辉煌。

红箭-8不仅成为中国自研导弹的代表作,也为中国军工产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对于中国军迷和军工专家而言,这款导弹的背后,是一段不屈不挠的科研奋斗史,也是一份对未来更强大武器的期待。

参考文献

秦延景.自研“第一”生命久长:红箭—8反坦克导弹[J].轻兵器,2013,(19):22-25.

孙海潮.车载“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离筒[J].兵器知识,2016,(03):3.DOI:10.19437/j.cnki.11-1470/tj.2016.03.002.

蔡寅生.红箭之歌(中)英雄交响乐——“红箭”8[J].兵器知识,2014,(04):74-77.DOI:10.19437/j.cnki.11-1470/tj.2014.04.018.

1 阅读:75
世界名人的过去

世界名人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