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筑路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为修建一条五百余公里长的抗战公路,20余万人参与建筑,4千余人死亡,1万余人伤残,平均每公里8人献出生命。走过大雾弥漫的惊险山路,翻山越岭而来,之前所有的想象,都化作了感叹与震撼。这是乐西公路,一条用血肉筑成的抗战长路,看着它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不屈的脊梁。
我时常会觉得,自己曾走过和见过的一些路,不仅仅是路,更是历史,比如川藏公路国道317、国道318,比如成昆铁路……而这条乐西抗战公路也一样。它于1939年动工修建,1941年 竣工通车,起于乐山,止于西昌,蜿蜒于崇山峻岭间,全长525公里,是当年抗日大后方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如今,我们已无法想象,那些为修建这条公路而长眠于此的先辈是谁的父亲,谁的丈夫,又是谁的儿子……只知道,这是一条鲜血与生命筑就的路,是无数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修筑公路谈何容易?根据网上的资料,乐西公路沿途地质结构和气象条件极为复杂,可以说环境十分恶劣,条件极为艰苦。而其艰辛之最,集中在蓑衣岭和岩窝沟。
根据网上的资料,蓑衣岭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常年云雾弥漫,雨水非常多,往来行人需要备上蓑衣等雨具。这里山岩陡峻,气候高寒,筑路工人们缺衣少粮,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劳作,许多人因为冻、饿、病等种种原因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这条漫漫长路……有资料称,当年蓑衣岭路段修筑期间,伤亡人数达到3000余人,施工总队长赵祖康也因为过于操劳而极度消瘦,甚至患上了咯血病。
如今,在蓑衣岭,八十多年前赵祖康亲笔书写的“蓝褛开疆”四个字,仍提醒着路过的每一个人勿忘历史,也祭奠着那些长眠于此的筑路英魂。多年风霜在石碑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蓝褛开疆”四个字却依旧清晰可见。附近还立有一块上书“血肉蓑衣岭”几个大字的碑,亦让人不由动容。
我们来到此处的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一个山间云雾弥漫的阴天,蓑衣岭路段的能见度很低,前方的道路仿佛总是延伸向一片白茫茫的雾中,而且,即便坐在车里,仍能明显感受到潮湿与寒冷。如果这段旅途是为了看风景,我会希望遇到一个更好的天气。但这一次,我们是为了触摸历史,缅怀英魂,在这样的天气中,更能感受到当年筑路环境的艰巨。
再看看岩窝沟。有人说,那是乐西公路中最艰险的一段。网上有资料显示,为打通岩窝沟7公里长的路段, 1400余人献出生命,其中坠崖身亡者达数十人。岩窝沟路段峭壁深沟,极为险峻。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是早已成型的道路,所以很难想象当年施工时,这里是什么样的情况,有多艰险。根据一些资料所述,当年工人们施工时,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需要用绳子拴着箩筐从山顶上吊下,两人一组悬在空中作业。然而绳子并不经用,在石头上磨着磨着可能就断了,有的人就这样掉下山崖再也没能回来……
我们来回从这一段经过了三次,每一次都因那段历史的悲壮而感觉惊心动魄、震撼无比。那些长眠于此的英魂,当年父母、妻儿也许还记得他们出门时的音容,一转身却是永别。一切,都是为了这条路,这条抗战交通的生命线。“忠魂精骨,永昭日月”,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岁月记得,山川记得,这条路,也仿佛一直铭刻着他们每个人的模样。
皇木镇的一处路边,矗立着抗战乐西公路纪念碑。多年以后的今天,那些悲壮的过往已成历史。我们欣喜于交通发展的日新月异,骄傲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却也不能忘记历史的雨雪风霜。而我,也想告诉那些在艰苦岁月里为修建这条公路而默默奋战过的先辈们:如今,乐西高速正在建设中。在乐山市峨边县,还矗立起一座乐西抗战纪念馆,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熟知、铭记。你们,和你们修筑的这条路,都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