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既济卦和未济卦都有一个“济”字。从字面看,“济”是齐水而过,是渡河的意思。普济众生,知周万物,道济天下,这是《系辞传》第四章堂堂皇皇提出的圣人救世主张。大乘佛学很重视“济”,像台湾佛教界有慈济组织。当然,《易经》不讲“慈济”而讲“道济”,道济天下。习坎继明是既济卦的象,就是渡彼岸;佛家的般若波罗蜜,意义也是渡彼岸。渡彼岸,就是过大川,《易经》有很多卦就强调“利涉大川”。
《易经》最后两卦就是对人生事业终极成败的总检讨,人生修行的终极解脱就在既济卦和未济卦。最妙的是,即使到了最后,它还是提出很多问题让你思考;最后一卦是未济,而不是既济卦的功德圆满。如果既济卦的功德圆满,那就糟了,不继续往下发展了。既济,是已经成功,是既成事实;未济,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就是说,成功只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既济”,下个阶段还没完,不然就不是永远没完没了的“生生之谓易”。最后一卦如同永远没有句号的悬念。如果到既济卦为止,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封闭的死局。其实真正的人生是逆水行舟,做事、做人、修道永无止境。不进则退,绝没有完结的时候。成佛超难,但成佛之后呢?既济卦之后是未济卦,说明成佛的目的就是道济众生,这种事永远做不完。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两卦根本就是一个卦,因为相错、相综、相交,还有相互的卦中卦,有四重关系;六十四卦只有这一组卦的关系这么复杂,根本就掰不开。我们知道随与蛊、渐与归妹是典型的相错又相综的卦,已经够密切了,既是一体的两面,有A必有B,有B也必有A,又有因果关系,还有性质完全对反的关系。还有最早学的泰、否两卦,也比相错综的关系更麻烦。除了相错综和泰、否两卦的模式,还有性质完全相反的从天堂到地狱,以及乾坤大挪移的旋乾转坤;然后是上下易位这种换了屁股就换脑袋的朝野互换,那是泽雷随跟山风蛊、风山渐和雷泽归妹这两组相错综的卦办不到的,因为它们不相交,还是在三阴三阳的卦中折腾。
我们都知道,所有这些相错综的卦一定是三阴三阳,既济、未济是三阴三阳,泰、否也是三阴三阳,这是数理的必然。不是三阴三阳的卦不可能既错且综。这一套卦象的数理模型精密到天衣无缝,不是假说,而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古人以无上的智慧把它们架构起来,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精密的系统。一般人读庄子的寓言觉得很妙,但寓言是散漫不成体系的,而且寓言跟寓言之间没有关联,可是《易经》的象征符号体系是前后内外关联的,这才是滴水不漏。泰、否二卦有三重关系,相错、相综、相交,但是没有“相互”,泰卦的卦中卦(互卦)没有否卦;泰中有否是不能想象的,否中也不可能有泰。如果我们把互卦二、三、四、五爻构成的卦中卦当作基本原形,把初爻、上爻拉进去所构成的四个卦中卦算衍生的话,那么,泰卦的二、三、四、五爻是归妹卦,泰卦会那么快走下坡,因为里边有急躁的“归妹”在作祟。否卦中的卦中卦是渐卦,表示要否很久才能恢复元气,还得循序渐进,每一步都做对;还要组团队,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倾否、休否,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旋乾转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