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阴阳是什么?

金东文化 2024-03-21 15:32:15

【医经钩考】阴阳是什么?

金栋按: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战国秦汉(西汉)时期《周易·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战国秦汉(东汉)时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在古代,哲学讲阴阳,术数与方技讲阴阳,兵家讲阴阳,道家、阴阳家、儒家、杂家、易传等都讲阴阳。西汉景武时期大儒董仲舒也讲阴阳,《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倡阴阳五行(生克)理论;后其理论大显,特别是五行理论,成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汉代编纂成书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之理论体系,则深受董氏《春秋繁露》思想体系之影响。

试问:什么是阴阳?阴阳到底是什么?

答曰: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其本质、其实质、其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如

①东汉·许慎《说文·阜部》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清·段玉裁注:“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曰:‘日之所照为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经注》引服虔曰:‘水南曰阴。’《公羊》桓十六年传曰:‘山北曰阴。’”

②《说文》又说:“阳,高明也。”

段玉裁注:“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阜。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③所以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说:“原始的阴阳概念只是日常观念,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它的基本意义是阳光照射到与否,由此繁衍出阴晴、地形、方位、明暗、冷暖等意思。春秋后期,人们对阴阳的认识逐渐超越原有范围,成为普适性概念。”

④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亦说:“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若“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即向日者,则“日之未照之处为阴”,即背日者,当是阳、阴的原始概念。

若“由自然界实指之实物演变而来”的话,这个实物即是“日”,即太阳,亦即其本质与实质也!故有“日为阳”之称。

因“天有日月”(《灵枢·邪客》),且“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系辞》),而《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故当时之儒生、方士医或医家受“日为阳”之启示,增补演绎“月为阴”对举为文。

有人认为“月为阴”是错误的,实际上,此乃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即由太阳之“日”对举推演。何错之有?虽非“阴”之本义或原始之义,然《黄帝内经》已取象比类而演绎传承。如

《素问·阴阳离合论》《六节藏象论》及《灵枢·阴阳系日月》篇所说“日为阳,月为阴”与其篇名等,不正是说阴阳就是日月吗!

《易·系辞传上》亦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此时尚未有以月相的消息盈虚推演而成的太极阴阳图。

《易·系辞传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易·系辞传下》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灵枢·刺节真邪》说:“阴阳者,寒暑也。”

由此可见,日月、阴阳、寒暑对举为文,其原始之义即指代一年四时气象(候)的变化规律,此即天道也!

若问什么是阴阳、阴阳长得什么样子、阴阳有形还是无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这样明确回答:

阴阳有形,“太阳”是也!由太阳推演而来,故日月是阴阳,阴阳是日月。

阴阳无形,所谓“大象无形”“大道无形”是也!由“象”去推演,即用取象比类方法去推演,故上下是阴阳,天地是阴阳,雌雄是阴阳,刚柔是阴阳,奇偶是阴阳,水火是阴阳,寒暑是阴阳,四时有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五行分阴阳(木火属阳,金水属阴,土居五行之中为至阴,即由阳到阴)。

人体亦有阴阳之分——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功能为阳,物质为阴;等等,如此而已。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所以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即《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后世治《易》者,以太极图附会阴阳推演,那是宋代以后之事了!

附1:阴阳概念最早见于《国语》!

金栋按:阴阳是什么?阴阳的原始概念是朴素的,最初含义指日光的向背,与太阳(日)的照射有关。凡日之所照之处为阳(向日者),日之未照之处为阴(背日者)。

据相关史料,阴阳概念最早见于中华传世典籍《国语·周语上》,说:“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这是公元前780年对地震之解释,乃中原传世文献中最早用阴阳说理之论述。

当代易学大家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春秋战国时代的易说》说:“以阴阳的概念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始于西周末年的史官伯阳父,所谓‘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阴阳指寒暖二气,寒气为阴,暖气为阳,认为阴气压迫阳气,所以有地震。其所谓阴阳,属于天文学的概念。”

伯阳父,又名太史伯,简称史伯,乃西周末年宣王、幽王时之太史。太史乃太史寮(我国最早之秘书机构)之长官,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载历史大事、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是周王之秘书长和文职官员及神职官员之领袖,是仅次于太师、太保的执政大臣。

又,阴阳说源于道家!

阴阳观念产生较早,西周(宣、幽时期之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为寒暖二气,认为阴阳二气相迫所以有地震。春秋时人已多用阴阳为阴阳二气,解释气候与气节变化,也有的将阴阳观念用于兵法。道家(出于史官)的创始人老子(聃)发展了春秋时代的阴阳说,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万物,(如《道德经·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凡物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管子》中保存了较多战国时代阴阳学说的材料,《管子》的《五行》以阳气、阴气的盛衰说明一年四季变化;《礼记》的《月令》、《吕氏春秋》的《召类》等篇也都记载了不少有关阴阳的论述。战国时代阴阳说的特点是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万物变化的过程,以阳气主生、长、进,以阴气主杀、消、退,《易》学家吸收了这些观点,用阴阳解释《周易》和筮法的变化法则,《易传》就是以阴阳变易解释《周易》的原理,并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朱伯崑《周易通释》),影响深远。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成为经典名句,至理名言,影响至今。

附2:《易经》本与阴阳无关

——数字卦乃阴阳爻之原型

金栋按:卜、筮,古代两种不同的求神问天、以趋吉避凶、定犹疑、主决断之迷信巫术,由卜巫史官掌之。

卜,龟卜也,即殷商龟卜为取象,甲骨卜辞是也;筮,揲蓍也,即《易经》占筮乃取数,周代三《易》是也。亦即“龟,象也;筮,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龟为卜,策为筮”(《礼记·曲礼》)之谓!

筮,《说文》说“《易》卦用蓍也”。蓍,算卦用的一种草茎。

以今本《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有五]”章之筮法操作与《左传》《国语》所记筮事互相参看,“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系辞传上》),(“营者,谓七、八、九、六也”(《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帛书《易传》谓之四马。每三变之结果,其余数均为九、八、七、六的四倍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即最终得数是以蓍草变易之数九、八、七、六中的任何一个数,以求一爻,三变得一爻。其中筮得数为九、七之奇数者,用符号“一”表示;筮得数为六、八之偶数者,用符号“--”表示。十八变得六爻一卦,画地记爻,自下而上用“一”或“--”画之。只有六爻卦才具占筮功能。

帛书《易传·系辞》说:“是故《易》也者马。马也者马也。”马,通码,数码、筹码、卦码、算码、号码、算筹,又名策,即数九六七八,亦即“易者,数也,非象也”!出土于西汉文帝十二年的汉墓帛书《易传·系辞》之“马”,今本《周易·系辞传》皆作“象”,乃汉文帝、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之后儒所改矣!

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说:“帛书《系辞》的另一重要异文是‘四马’,今本作‘四象’。《文子·道原》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四时十二月,故马象征天数,《大戴礼记·易本命》云:‘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古代算筹称马,《礼记·投壶》云:‘请为胜者立马。’郑玄注:‘马,胜算也。’故四马如言四数,当指七、八、九、六。”

据二十世纪以后相继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石器、青铜器和竹简帛书等,最初卦画并非用代表偶数之阴“--”和奇数之阳“—”构成,而是用九、六、七、八这四个数字组成。将这种数的图形画称为数字卦,或称筮卦。在数字卦画中七、九为奇数,六、八为偶数。在帛书《周易》中阴爻并非写成“--”,而是写成酷似数字卦画中的“八”,再变为今本《周易》中的“--”,便可见其演化痕迹;亦为数字卦与帛书《周易》联系之佐证,且可揭示从数字卦画到《周易》阴阳卦画之演变过程,又可进一步确定数字卦画是一种原始初型卦画或八卦。

据先秦史籍《左传》《国语》筮事记载,自阴阳概念出现后,至公元前544年之春秋时期,阴阳尚未与《易经》糅合,后至战国时期阴阳说盛行,此时之治《易》者,为了附会阴阳说,将符号“一”谓之阳爻,符号“--”谓之阴爻,如此而已!不是西周时期的《易经》讲阴阳,而是战国秦汉时期的《易传》讲阴阳。是《易传》作者以道家、阴阳家的天道观及儒家的伦理观阐释发挥、附会推演《易经》奧旨。

要之,《易经》本与阴阳无关,阴阳爻原型是数字卦,乃古代卜巫史官之所为,即在举行卜卦、筮法时用来表示奇、偶数的符号。其中,奇数九、七用符号“一”表示,偶数六、八用符号“--”表示。自阴阳概念(春秋时期)出现后,后世(战国以后)治《易》者为了附会阴阳之说,故将符号“一”谓之阳爻,符号“--”谓之阴爻。如此而已!

附:相关附图如下

太极,乃天体宇宙一团混沌之元气。太极本无图,若硬要画一个图,则是一个圆圈圈而已!

宋·周敦颐《太极图》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太虚图”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阴阳图”(疑未见到赵撝谦《六书本义》古太极图)

明·赵撝谦《六书本义》“古太极图”(天地自然之河图),汉儒刘歆等认为河图是八卦。

天地自然之河图(真太极图)

五脏附会五行之太极图

太极阴阳图与太极五行图

目前流行的阴阳鱼太极图

商周数字卦

商周数字卦

《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有五]”筮法操作

0 阅读:0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