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大通中心更衣室的走廊尽头,库明加把训练服甩进洗衣筐的声响格外刺耳。
这个22岁的前锋刚结束加练,汗水顺着下巴砸在地板上——过去两场生死战,他坐了整整96分钟冷板凳。走廊另一头的发布会现场,科尔正对着话筒解释:“巴特勒每场要打40分钟,而他和库明加的组合效果不好。”
科尔的逻辑简单到残酷。
巴特勒加盟后,勇士从附加赛边缘冲到西部第七,老将的硬解能力成了救命稻草。但数据不会说谎:当巴特勒和库明加同时在场,勇士每百回合净负对手9.3分。这种“1+1<1”的怪象,在收官战打快船时达到顶峰——库明加全程DNP,巴特勒拼到大腿抽筋,勇士却输给残阵快船。
“我们得走在最可能赢球的路上。”科尔的解释听着耳熟吗?三年前他DNP怀斯曼时,说的也是这句台词。
复出后的库明加从持球手转型无球蓝领,三分命中率暴跌至30.5%,防守端还总漏掉底角射手。最要命的是,当他站在弱侧等空切时,巴特勒的低位单打空间被压缩成沙丁鱼罐头——对手五人收缩禁区,库里被迫在logo处强投。
这种画面在打掘金时反复上演:库明加闷头突破吸引协防,完全无视外线大空位的库里,气得巴特勒直接把球砸向广告牌。
科尔宁可用1米93的小佩顿打锋线,也不愿给库明加8分钟试试水。
这种选择暴露了勇士建队逻辑的撕裂:既要啃老(巴特勒场均38分钟联盟第四),又要养新(库明加曾是第三得分手)。结果就是库明加成了“薛定谔的潜力股”——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场会不会突然被踢出轮换。
这种不确定性,比DNP本身更摧毁年轻球员心态。
薪资压力才是真正的大BOSS。
巴特勒2年1.21亿的合同,加上库里和追梦的顶薪,三人吃掉球队83%工资帽。库明加团队去年拒了4年1.2亿续约,如今却要为3000万年薪苦苦挣扎——他本赛季场均15.3分,效率值比新秀年还低。
这种落差,让人想起被勇士贱卖的怀斯曼:同样是天赋炸裂,同样毁于战术不适配。
更衣室的裂痕早已藏不住。
3月打热火时,库明加和巴特勒爆发冲突,一把推开上前劝架的科尔。这个画面被做成了表情包,在勇士球迷群疯传。而追梦的“让位门”更显讽刺——他曾主动让首发给库明加,如今后者却连替补席都坐不稳。
这种身份认知的混乱,让库明加赛后加练时都带着戾气,三分打铁声比嘘声还刺耳。
勇士的困局何尝不是时代缩影?
当“既要赢现在又要赌未来”成为奢望,老将的油箱和菜鸟的成长只能二选一。科尔的选择看似冷酷,实则揭开了NBA最现实的生存法则:在成绩压力面前,潜力是最容易被牺牲的砝码。只是不知道库明加深夜刷手机时,会不会想起哈登那句扎心的调侃:“你咋不上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