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这是中医经常会说的一句话,理解起来也并不难,就是当脾胃受损后,脾胃的气血化生就会出现异常,如此一来,就会对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执行造成影响,反之,脾胃运化功能健全,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充盈,同时出现病症的几率也会降低。而在《黄帝内经》里也曾说过:“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亡”,由此可见,脾胃健康对于人体而言,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关于脾胃的养护,一直以来,都备受医家关注,从东汉名医张仲景,到金元时期的“脾胃派”代表李东垣,再到近代名医张锡纯,都主张患者在治疗和缓解病症之前,应该先将脾胃养护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病症展开治疗。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剂药方,便也是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的方子,它就是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这里的“心”并不是指心脏,而是代表着“心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脾胃,此方是一个治疗上消化道的药方,由于在张仲景所生活的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温饱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因此,有很多人几乎都患有脾胃病症,这类病症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以及呕吐、腹泻等,中医也将此类表现称为“痞证”,而张仲景为了能缓解患者的这些不适,便创立了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张仲景的这一方剂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等中气虚弱、寒热错杂的患者。
在中医领域,痞证又被称为痞满,最先见于《黄帝内经》中,在《素问》里也说过:“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而造成这一病症的主要原因,往往就是饮食不节、生活起居不当以及外感寒邪等。针对这类病症的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描述得极为详细,他认为,此病症的诱因大多是脾胃失调。
由于脾胃的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便会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常以腹部胀满、压之无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而关于半夏泻心汤,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是这样说,由于伤寒五六天,且伴有呕吐发热的症状,一开始便用到了柴胡汤来缓解,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还导致症状有所加重,于是就换成了半夏泻心汤,在原文里,也明确了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脾胃。
半夏泻心汤的药材配伍也很简单,主要由7味中药组成,分别是半夏半升,黄芩、人参、干姜各自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以及炙甘草三两,有着寒热平调,散结消痞的作用,常用于寒热互结之痞证。
这个方剂里的主药无疑是半夏,半夏辛苦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燥湿,并且降逆的效果要比其他中药材更强一些,就湿热蕴结体内这一病症而言,常常难分难解,也令许多医家感到棘手,治疗湿热郁结,最常见的方式便是祛湿,同时辅以清热,不过,湿邪从二便排出需要降气,而半夏这味药材,就是实现降气的主药,胃气下降了,其他病邪也就会随之下降,进而进入肠道,排出体外。
干姜是这个药方中的臣药,干姜辛温,可以温化中焦湿气,与半夏一样,干姜也属于辛味药材,中医认为“辛以散痞”,这样有助于消散体内的痞满,此外,黄连、黄芩均具有清热的效果,这“二黄”也是中医医家常用的清热药,药性苦寒,可以帮助将体内的湿热化解。
虽然病邪都得以驱散,但自身正气必将会有所耗损,于是张仲景便用到了人参、甘草、大枣来补中健脾,增补体内耗损的正气,将扶正祛邪同时进行,进而来消散痞满。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中医写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为何写
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