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笔法的演变与章法的创新

书法艺坛 2024-06-16 08:56:35

书法艺术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笔法。历代书法家都深谙笔法的重要性,尤其是魏晋时期的书法,被后世视为学习的楷模。这种推崇并非仅仅因为魏晋时期的历史悠久,更因为这一时期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保存并传承了古老书法中的精髓——绞转笔法。正是这种笔法,使得魏晋书法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体系,这是其他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书法史中关于笔法的一些基本理念。在先秦时期,书法主要以大篆为主,其笔法与后来的小篆相似,主要采用中锋用笔。然而,随着书法的发展,简书的出现带来了笔法上的变革。简书在书写过程中,除了中锋用笔之外,还融入了绞转笔法,这种笔法多用于笔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绞转笔法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篆书中笔画"对接"的问题,使简书中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绞转笔法的精髓在于,它能够使笔锋在书写过程中形成一个合力,保持中锋用笔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线条的质感。这种笔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更赋予了书法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历史的长河中,魏晋时期无疑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见证了隶书的演变与多种书体的兴起。草书、楷书、行书乃至魏碑,这些书体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绞转笔法的精髓。回顾那个时代,无论是名家的杰作还是民间的书写,都普遍运用了这种笔法,它成为了书写的一种传统,一种深入人心的习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唐代之后,绞转笔法逐渐淡出了书法的舞台,甚至在楷书中几乎绝迹。除了颜真卿等少数书法家之外,大多数书家开始采用提按作为楷书笔法的主要手段,以满足书写的需求。这一变化,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也使得书法与晋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失去了绞转笔法的精髓,从而影响了书法的质感与内涵。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绞转笔法,一方面是因为它符合毛笔的自然特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在魏晋书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失去了这个灵魂,书法的"质"也就无从谈起。米芾,这位自幼以唐人为楷模的书法家,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在追摹魏晋书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了绞转笔法的真谛,并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绞转笔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它的回归,却为书法艺术带来了质的飞跃。米芾的经历告诉我们,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笔法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使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魅力。绞转笔法的复兴,不仅是对魏晋书法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书法艺术本质的回归,它让我们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和广阔天地。

从宋代到明清,书法艺术在笔法上似乎并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或显著的提升。然而,在清代,学者包世臣对笔法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他指出:“笔法的精髓,不仅体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更在于笔画的中段。古人笔法之所以雄厚而恣意,让人望尘莫及,正是因为他们在笔画中段的处理上达到了极致。两端的起笔和收笔,尚有迹可循,而中段的丰满与坚实,则非骨势洞达不能达到。”尽管包世臣没有直接提及绞转笔法,但他所描述的“空怯”现象,正是由于笔法运用不全面所导致,而这种笔法,正是绞转。

纵观魏晋之后,书法艺术在绞转笔法上的“遗失”导致了书法质感的下降,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但事物总有两面性,人们开始通过章法的形式感来弥补笔法上的不足,这也是一种“得”。北宋时期,书法开始追求“尚意”,五代之后,传统的“手授口传”教学模式逐渐缺失,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书法名家开始探索章法的形式美,将章法的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尚意”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他对书法意象的理解,这个时代的书法之美,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而不再过分纠结于点画的具体写法,这与魏晋时期的书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元代的书法界,赵孟頫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在南宋末年进入元代之后,不仅出于心理层面的考量,更将书法的复古运动视作振兴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亲自投身于这一潮流之中。赵孟頫的书法追求回归魏晋,他努力从王羲之的笔法中汲取灵感,坚信"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以此作为自己书法创作的指导原则。尽管赵孟頫在结字和风格上成功复刻了王羲之的特点,但在笔法的运用上,他并未能实现质的飞跃,尤其是未能完全掌握绞转笔法的精髓,因此有人评价他的书法虽有古意,却未能真正达到古人的境界,与米芾的"古"在本质上存在差异。米芾的书法之"古",不仅体现在自然率真的风格上,更在于他对笔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运用。到了明清时期,尽管书法家们普遍崇尚古风,但他们的笔法中也缺少了绞转笔法的核心精神。明代的书法名家,如王铎、王宠、傅山、徐渭等,都更加注重章法的形式感。王铎在章法上不仅追求形式感,更开创了独特的墨法书写技巧,他的涨墨技法为书法用墨开辟了新的篇章,这一创新手法在当代被一些书法家大胆采纳,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丰富了书法的形式表现力。徐渭的草书则以其狂放不羁、线条缠绕而著称,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感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忧愁。无论是赵孟頫的复古尝试,还是明清书法家们对章法形式的探索,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书法艺术的内涵与魅力。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每一位书法家都在这一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共同推动着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当代书法艺术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在笔法上,当代书法并没有实现显著的创新或突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遗失了一些传统的笔法技巧,但书法家们在章法上却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表现。墨法方面:书法界普遍认同,学习前人的经典作品是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面对古人留下的众多经典,我们应该学习哪些,继承什么,这是每个时代书法家都需要深思的根本问题。当代书法家们,与古人一样,为了在艺术上实现突破,在书法展览和比赛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他们开始在形式感上进行探索和尝试。一些书法家通过参加书法大赛,展示自己的新意,以期获得认可和名声。例如,一些书法家深入研究明代书法家王铎的涨墨技法,将其“墨分五色”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从而在书法展览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的青睐和奖项。这种创新不仅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展现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大尺幅作品的兴起: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书法艺术在章法形式上也迎来了显著的变革。当代书法家创作的大尺幅作品,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展览空间中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作品,无论是尺寸的巨大,还是字体的放大,首先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使得观赏体验更加舒适和直观。特别是那些大字作品,其清晰度和辨识度极高,让人一目了然。在这种章法形式下,视觉冲击力成为了主导因素,而笔法的运用相对退居次要,传统的“古法”用笔更是鲜少被提及。民间性的探索:书法的章法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字的布局,更体现在整体的安排和风格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在当代书法家探索形式创新的过程中,有些人将目光投向了魏晋以来的民间书法作品,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和深思。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还是民间书家,他们都拥有一种共同的书写能力——绞转笔法的运用。这种笔法不仅是他们的书写技巧,更是他们的书写习惯。当代书法家在魏晋书法中寻找这种书写习惯,是对传统的一次深刻回归和创新尝试。

自我表达的重视:在书法艺术中,情感的注入是塑造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因素。书法作为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本质在于通过笔墨传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当代书法家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通过书法作品来表达自我,与明代徐渭通过作品表达内心苦闷的方式相似,但当代书家在表达方式上更为多样和现代。他们在章法上追求个性化,不拘泥于传统的工整与规矩,而是运用夸张、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个人情感。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传统书写方法的依赖,而更多地强调了个人情感的传达和实现,这与古人的书法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

历史脉络的审视:纵观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书法始终围绕着书写这一核心进行演变,而书写的核心在于笔法,尤其是绞转笔法的运用,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重要体系。书法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书法家们不断创新的结果。书法的时代性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特色,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在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笔法的复古还是章法形式的创新,都是书法家们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探索。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书法家们在创作中既重视笔法的传统精髓,又勇于在章法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个人与时代的书法创作,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也为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