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行业被诟病最多的就是内定现象,这个现象本质上是反映了买方决策人希望保持对采购过程的控制权,来确保自己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最快的速度买到最想要的商品。
在某些情况下,招标方可能因为与某些供应商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或人情往来,希望通过内定来维护这种关系。当然也会有存在利益交换的情况,如供应商承诺给予好处,换取内定中标。
如何识别“内定标”?
①看招标时间节点:如果招标文件发布到购买标书的时间,以及购买标书到递交投标文件的②时间非常短,这可能表明项目已经内定,因为投标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标书。
③看资质要求:如果招标的资质要求中包含一些不常见或过于具体的要求,如特定获奖证书、细分领域资质证书、特定时间段的业绩等,这可能是为了“控标”,即内定中标者。
④看技术参数:如果招标文件中的技术参数规定得过于详细,含有不必要的参数设置或明显倾向于特定品牌和厂家,这可能意味着项目已有内定对象。
⑤看评标方法:如果评标方法描述得详细、客观、公正,通常意味着没有内定;反之,如果评标方法含糊不清或包含特殊加分项、减分项,可能已被内定。
⑥看招标方以往项目的合作对象:标标达平台可以看到采购单位的历史数据,如果招标方在以往的项目中与某一家投标商有固定的合作关系,且中标率非常高,这可能表明内定的可能性较大。
内定问题一直在国内招投标行业中存在,上到通过制度改革、加强监管等措施来解决,下到我们投标人自己要学会运用技术工具,更有前瞻性、更快捷地搜集信息、利用信息,来维护行业公平透明,保障每个投标人的自身利益不受损。
用户14xxx86
这个有啥讨论的,大家心照不宣!
用户12xxx77
[笑着哭][笑着哭]
二水
全部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