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长春某开发区招商局的年度总结会上,一组数据刺痛了所有人:全年接待客商173批次,实际落地项目仅9个。一位浙江投资人的话被做成PPT反复播放:“你们给的优惠政策比南方多30%,但隐形成本高300%。”
这句尖锐的点评,揭开了东北经济最深的伤疤。当全国都在拼营商环境时,东三省的行政审批大厅里,仍在演绎着东北式困局。

而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强势出现,这场持续三十年的困局,终于出现了破冰的裂缝。
“投资不过山海关”就像是一句魔咒,将东北扣在了耻辱柱上,经济发展不起来,人口流失等等,人们总是恨铁不成钢,可结果就是不争气。而这一切都聚焦在一个词:官僚主义。
在东北经营个体门店,开业第一天没迎接多少客人,却接待了各式各样的部门,他们指着门口的花篮说:超出了经营范围。

还有,门店在门口贴着招聘店员的信息,没等来应聘的,却等来了有关部门,指着玻璃窗上的A4纸说:影响市容,不允许贴。
除此之外,还有领导开会讲了十几分钟,从头到尾没听到一句有用的话,都是绕着一个圈来回转。
这些现象问题是现实中存在的,如此下来,结果就是显性成本的确很低,但隐性成本却高出许多。
而根据deepseek的日志分析显示,东北地区17.3%的审批事项存在“互为前置”陷阱,是广东的3.8倍。也就是在弹性的决策空间范围内,自由裁量=“拿钱办事”。
而对于制造业而言,晚开工110天意味着资金成本增加23%,错过市场窗口的风险上升47%。这正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核心算法。
那么如果deepseek接入东北政务,该如何成为一把手术刀?
在某重点项目审批中,AI在26秒内完成14个部门的并联审批,而按照传统流程需要67个工作日。这就是效率,而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将重构东北官场的底层逻辑。
1. 透明化:消灭灰色地带的“阳光消毒”。
专项资金莫名其妙成了工资的事情以前不是没发生过,而如果将专项资金分配从“领导签批”变为“算法决策”,那么这笔钱谁也动不了,而且每笔拨款自动生成包含327个维度的评估报告,违规操作能够触发36级预警。
对于ai来说,它可不会照顾你的权利有多大,一切遵循合规合法。
2. 标准化:把弹性空间压成钢板。
想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不在少数,但有得能认定有得却不行,这里面就存在弹性空间,但换作ai,输入一下关键词,系统瞬间列出:
132项量化指标,精确到研发人员社保缴纳月份。 28个常见驳回原因及修正路径。7个可比案例的审批时间轴。以前找关系才能摸清的门道,现在全摊在太阳底下,不存在任何弹性空间,合法合规,ai就给你身披。

3. 去人格化:斩断人情社会的脐带。
当某人试图找关系给企业“插队”时,AI系统是同意还是拒绝?
答案当然是拒绝,不仅如此,AI连续三次拒绝后,会在纪委监督平台生成红色警报。这个能识别160万字上下文关系的智能体,能够用机器理性对抗东北根深蒂固的“人情政治”。
当机构冗余,当办事效率低下,AI会让他们手中的金饭碗将逐渐暗淡,甚至消失不见。
如果系统1分钟能处理20个申请,我们为什么还要留30人?如果系统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为什么还要预留弹性空间呢?
不该存在的都将被Ai阻挡在外。
当企业主发现,给审批主任送五粮液不如给AI系统提交完整数据时,一场认知革命已然开始。
技术可以摧毁官僚主义的堡垒,但要重建投资者信心,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审批速度,更是一套能被所有人信仰的规则。当深度求索的算力注入黑土地时,我们终将明白:东北需要的不是一场科技秀,而是一次制度基因的重组。
机器的尽头,终究是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