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石头记》中的体仁院、时宪书,但却没有讲得太清楚,也存在一些错漏。因此,重新再扩充一些史料,纠正错漏,把这两个符码坐实为《红楼梦》隐写大明家史的铁证。
这篇文章先讲“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清朝并无“体仁院”,却有“体仁阁”。康熙十八年三月(1679年),为修《明史》改明朝文昭阁为体仁阁,专修第二十四史。
文昭阁,其前身是大明皇城中的文楼,是朱元璋所建。永乐迁都后,禁城基本上复制了南京皇城,依然有文楼,嘉靖时改为文昭阁。《石头记》开篇就交代这部书写的是“闺阁昭传”,其中的“昭”就包括了体仁院。昭,明也。
原本就是“文楼”,康熙以此地修《明史》并改为“体仁阁”,指的这里专修《明史》。其实,“体仁阁”就是“明史馆”,只不过用了一个很好听的招牌而已,犹如门店招牌之类。这块招牌的“体仁”二字,出自大明皇帝谥号,也是大明藩王城门之名。
其一,朱棣所上的太祖高皇帝谥号中有“仁”,但没有“体”,大明成祖(太宗文皇帝)的谥号中便有“体仁”二字。
其二,成祖之后是仁宗,朱高炽的谥号中有“体”字,加上庙号,便是“体仁”。
其三,崇祯的谥号是大清上的,全称是“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康熙以崇祯为大明节点,不予承认南明,称之为“伪朝”。所以,“体仁”亡了大明历史也就终结了,《明史》不包括南明。如果把南明也作为《明史》的一部分,那就是《石头记》中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了,康熙能允许一天二日?
明朝其实也“体仁”,这两个字出自《易·乾》“君子体仁”,这是明朝以“体仁”命名(谥号)的一大因由吧。不仅皇帝谥号中有“体仁”,大明藩王城之东门都叫“体仁门”。石头记的作者石涛、八大山人就出自大明藩王家,他们经常出入体仁门。
所以,“体仁阁”也是《石头记》中的闺阁,“体仁”二字无论是体仁阁还是体仁院,都是《石头记》隐写大明的铁证。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元年正月十五日,朱元璋驾御文楼,太子朱标侍奉在侧。朱元璋便问,最近讲史官讲的是哪段历史,朱标说,昨天讲的是《汉书》中七国叛汉的事。朱元璋又问:“此孰曲直?”朱标答:“曲在七国”。太祖反驳道:“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
朱元璋把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归结于一盘棋局,晁错削藩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起,就以这段记载写“棋”,《石头记》中的迎春就是个围棋高手,其丫鬟司棋配潘又安,借潘安之死隐喻大明家族之争。
大明家族大火并,源自这样一盘棋局。潘又安之“潘”借用的是潘安之潘,更是借用《水浒传》潘金莲、潘巧云之“潘”,寓意建文削藩。“藩”去掉草字头,便是“潘”。因此,潘巧云故事中有关裴如海,《石头记》便写了个林如海。朱元璋要制止“博局”与削藩,这两件事都发生了,因此,大明就开启了藩镇之乱的历史。
这段“体仁院”的历史,就是大明封藩的历史,四大名著所寓意的主题是“封建必亡”。因此,《水浒传》开篇词说:“七雄扰扰乱春秋……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讨论的就是大明封藩之曲直。
《水浒传》着重隐写大明第一次藩镇之乱,也就是靖难之役,《石头记》第一“体仁”院总裁,就是这场朱明大火并的挑起者朱棣。
《石头记》作者八大山人《问香楼》:“十二风流曲曲新”,“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还是在议论大明曲直。这十二曲指的是洪武四年朱元璋“定朝会宴享乐舞之数”中的十二月律,十二月律本是十二曲,加上文曲武曲就是十四曲,恰好对应警幻之曲数。因是“朝会宴享乐舞”之曲,所以是“饮仙醪”之后,警幻演奏朱楼之曲。
早在《水浒传》中,就以太白金星(启明星)化作一老叟,在仁宗耳边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赤脚大仙便不再啼哭了。施耐庵的意思是,大明封藩文武都“曲”,武,指的是洪武,文就是太宗文皇帝。洪武封藩,文皇帝就挑起了第一场藩镇之乱。
所以,《石头记》体仁院,隐写的是大明亡于封建,最终落得个“清更封”的结局,末代帝王“体仁”竟然是新朝追谥。顺治追谥崇祯为“体仁”皇帝,这恐怕也是明史馆挂牌“体仁阁”的一大原因吧。

本文导语中说了,大明修《明实录》总编修便是“总裁”,这个官职明朝就有,即便清朝有“体仁阁总裁”,也是清承明制,跟大明学的。
清朝学大明体制之处还不少,比如,朱元璋是太祖高皇帝,马皇后是孝慈高皇后,朱棣是太宗文皇帝,朱瞻基是章皇帝——大清努尔哈赤是太祖高皇帝,皇后是孝慈高皇后,皇太极是太宗文皇帝,顺治是章皇帝。
第五十八回继续写老太妃薨逝事:“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一笔写的是马皇后驾崩。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后马氏崩,朱元璋追谥孝慈皇后,所以,“孝慈”不带“高”,写的是洪武朝的事。后来,朱棣为证自己嫡子身份,在“孝慈”之后加了个“高”字。
当然,“孝慈”也是一笔两写,以此隐喻清取代明,也就是“清更封”。如果以此来解读《石头记》,说书中的“孝慈县”是写清朝的铁证,只有大清有“孝慈”,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荣国府荣禧堂还隐藏了弘光帝朱由崧的嫡母慈禧太后,难道《石头记》是大清亡了之后写的?
体仁院实则“体仁猿”,或者是“体仁元”,就是大明的寓意。大明建于戊申,亡于甲申,就是“猿”。“钦差金陵生体仁院总裁”之钦差,是“芹菜”的谐音,芹菜别名楚葵,谐音楚魁,指的是大明国号得自楚国先祖吴回祝融。吴回祝融也是大明先祖,其曹姓后代封在邾国,朱元璋说,大明朱氏就出自邾国曹姓。因此,自称吴王,建号“吴元年”,大明太祖便是大明第一个“芹”。
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出自衡州桂王家,是大明最后一个“芹”。这个“芹”就是曹雪芹的“芹”。石涛的父亲僭号“洪武”,却是个假“芹”(贾芹)。江南甄家,其实写的是朱由榔家,甄,明也。
“总,结也”,“裁”自裁,大明归结于“体仁”,朱由检是自裁。南明归结于朱由榔,吴三桂也逼他自裁。因此,朱由榔殉难处由篦子坡改为逼死坡,逼,是狭窄的意思,葫芦庙就在“狭窄”的十里街仁清巷,其中隐藏了朱由榔的谥号“礼仁”。
《石头记》中的体仁院是在“金陵省”,自古至今并无此省,所以,作者批注“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时特别做了说明:“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石涛与八大山人的意思非常明白,这不是写的官衔,而是怀念大明。其中的“省”,拆开是“少目”,因此,石涛自号“瞎蹲者”。
瞎蹲者,不是胡乱蹲在“清更封”,而是复明无望的意思——难以复明。

最后,借用《水浒传》开篇词来为“体仁院”做个小结:“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施耐庵精确预言,大明将亡于木字辈,且与弓弦有关。《石头记》贾元春册页画,也就证实了《水浒传》的先见之明:朱由榔就亡于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