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的对话:横琴邀请知名学者进行田野考察

文化纵横 2023-04-29 07:45:01

转自:金莲花文化发展

跨学科的对话:横琴邀请知名学者进行田野考察

近期,随着社会各界对横琴历史文化愈加关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委托专业学术研究团队,全面、系统、分步骤地对横琴历史文化及横琴、澳门历史关系展开研究,以帮助人们认识横琴、熟悉横琴,同时对横琴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学术支持。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邀请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于4月25-27日展开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并举办学术座谈会。活动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主办,金莲花(珠海横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横琴文化站协办。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吴滔教授,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金国平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邓聪讲座教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学术)郑炜明高级研究员,青岛大学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大学法学院杜靖教授,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林发钦教授,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九霞教授,澳门文教出版协会副会长、金莲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赵殿红总经理等学者参加考察活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副局长冯方丹、文化体育处代理处长黎义等出席相关座谈活动。

学者们考察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横琴赤沙湾沙丘遗址,不可移动文物脑背山武帝庙、红旗村葡文碑刻、横琴中心沟指挥部旧址等历史文化遗存及考古点,并走访石山村、洋环村,与居民及亲历者深入交谈。本次田野考察过程有不少新的发现,同时引发许多新的思考。例如:第一,横琴赤沙湾沙丘遗址距今已有6000-7000年历史,其文化内涵丰富,目前保护状态良好。遗址主体位于沙丘之上,与沙丘遗址相关的泻湖、海滩、岬角等也是遗址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议保护单位适当扩大赤沙湾遗址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编制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以更好地实现对沙丘遗址的保护利用;第二,葡文碑刻内容基本可以确定,而碑刻很有可能只是周边“纪念性”工程的一部分,有待进一步学术验证;第三,武帝庙旁边碑文上的部分商号名称,与澳门同时期的商号重名,可能表示两地在信仰生活和经济民生方面有所交流与叠合;第四,受清初“禁海”“迁界”的影响,横琴大规模的居民迁入,应是在复界以后的清代中晚期;第五,横琴11个自然村的生计变迁、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值得全面调查和记录。

经学者们研究,横琴历史悠久,岛上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明清时期,横琴岛是十字门水道上的主要泊点,是“泛太平洋丝银之路”的重要起点。宋元之际的十字门海战是在横琴洋面发生的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澳门开埠后,横琴还充当了澳门外港的角色,是往来商船临时避风、停泊补给之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顺德五镇在横琴中心沟进行的“战天斗地”的围垦运动,为横琴开辟了宝贵的发展空间,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横琴成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横琴经历沧海桑田,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人文风貌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空变迁中留下许多历史、地理、考古、风俗等文本资料与文化遗存,亟需学界进行系统研究、挖掘、整理。

学者们建议,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横琴历史文化研究:一是广泛收集整理官方档案文献、民间文书契约、碑铭匾额石刻等传世文献;二是深入进行田野调查,记录民俗活动、信仰仪式、生活场景;三是开展口述历史,访谈世居村民,用影像、图片、文字等形式保存原始记录;四是调查、翻译外文资料,尤其是全球地图中的澳门与横琴,葡萄牙文、西班牙文、英文航海日志、航海图等;五是将西江口流域作为一个整体,将澳门、香港、珠海、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联动起来进行研究。

此次田野考察首次邀请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权威学者,多角度观察横琴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生态环境并进行跨学科对话,通过实地考察横琴岛上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地点,加深研究者对横琴发展历程和独特生态环境的认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视角,对未来的研究和调查指明路径,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编制政策建议打下扎实基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