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航拍、卫星设备的古代,要想画好山水画真不容易。
在隋朝以前,有风景的画,其中房屋、人物和山水之间的比例都很不协调,经常出现人比山大,一条河也就两三艘船宽的情况(可参看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改变,到了唐代,山水画终于成熟了。让它成熟的功臣,首推李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653—718年),唐代书画家,字建,一作建景,今甘肃天水人。唐太祖李虎的玄孙,宗室,与儿子李昭道一起,在艺术史上并称“二李”。因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故又称大李将军。工书法,尤擅画山水树石,笔力遒劲,格调细密,创立金碧山水流派,引领青绿山水之风。
为什么这么说?有图有真相。
我们就来看看李思训的作品《江帆楼阁图》吧。
《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2厘米,横54.7厘米,属于大青绿设色山水,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画家采用了典型的勾线填色法。
勾线填色法简称勾填,是中国画的一种设色技法。先用浓墨勾画出物体轮廓,然后依照轮廓往里填入颜色。
线条笔格遒劲,粗细不一,在转折中还出现了方笔,有了后世皴法的雏形。
山石用了很浓艳的青绿色来涂染,在部分墨线转折处勾以金粉——这就是所谓的“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法。
这种“阳面涂金,阴面加蓝”的色彩运用,不但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阴阳向背及质感,更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这也与唐王朝的盛世气象合拍,符合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
在后世的绘画创作中,只要沿用这一风格,就很自然地使人想到中国历史上这一段最辉煌的时期。
《历代名画记》称李思训的绘画为:
“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缈,时睹神仙之事。”
这一评价基本上概括了李思训的山水画之特色:
一、其题材多有一定故事情节或人物场景。
二、其构图多为全景场面,从天上到山间,从林中到水上,多表现在同一画面之中。
三、其用笔开始有一定的变化,通过用笔的重轻重缓急,出现了粗细大小变化,更显山石的遒劲硬削。
四、重视了色泽的运用与总体气氛的营造,突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与装饰趣味,从单纯的“写实”跳出来,形成了一种画家根据主观审美造型赋色的风格——这才叫做艺术创作嘛。
所以,李思训被唐代美术史家们一致推崇为“国朝山水第一”。
当然,《江帆楼阁图》也免不了陷入是否宋摹本的争论,但历来研究者均认为,这幅作品还是很接近李思训风格的,它确实能反映出唐代早期山水画的风格——比如整个构图比较“平”,虽有局部着意的穿插处理,但总体上似乎缺少变化,这体现出在初唐山水画由横式转向立式式,还不够成熟的一面。
但瑕不掩瑜,《江帆楼阁图》足以成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
在缺乏现代科技的唐代,李思训以笔为凿,以色为斧,将山水从“人大于山”的稚拙中解脱,赋予其恢弘的气度与诗意的灵魂。《江帆楼阁图》,在千年后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璀璨文明。大李将军的笔墨早已超越了时空的桎梏,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永不褪色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