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来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创作的一本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半人半恒星的世界,因为人的欲望无止境,人类将其变成了一个宇宙。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科幻爱好者的一个福利,就连我也有幸目睹了“元宇宙”带来的这片崭新的浩瀚,不禁让我开始思考怎么才能描述这么庞大而广袤的世界。对于我这个伪科幻爱好者来说,我觉得很难,因为它太庞大,太广阔,我想,其实是我对“宇宙”这个词还不够深刻。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对那种宏大奇妙的事物,是遥不可及的。现代科幻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也在不断拓展“宇宙”的边界,使“宇宙”变成了很多科幻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也在不断加深。如果说“四维时空”是我们这代人最伟大且最具憧憬的梦想,那么“虫洞”就是我们科幻作品进步的标志,作家们会用“神奇的”物质和能量把“四维”带入到我们这个时代。而很多科幻作品中的三维世界其实是存在过的,至少《第十一个前锋》中的虫洞是存在的,而且很形象的描述了三维世界的一些概念,它的“三维”就在于其对于空间的概念,它存在于“空间”,但不存在于“时间”。至于虫洞是啥,它其实是高维世界的三维模型,我们的世界其实三维。

我们的世界在“四维”中其实是一个三维的世界,它包含了一个物体的四个方面,比如地球的自转轴,物体本身的受力方向,物体的结构,物体与外界的相对移动。它是多维世界的一个模板或者说一个抽象的描述,就如同小说中虚构的“时间”一样,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四维”,一个是物体的四个方面之间的空间位移(这里的受力方向,受力点,我们的世界看不到),另一个是物体的四个方面之间的时空位移(就如同这次我所想的,三维世界的三维与时空位移,可能只是四维世界里的一个方向,或者是四个方向中的某个方向)。

所以,一定程度上,三维也成了三维世界。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一直觉得三维和四维只是个抽象的概念,我在想要把三维或四维还原到物体形象上,是不是还要进行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恰恰是一次对三维世界的改造,所以我就想到了“量子”这个抽象和概念。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三维位移,就好像电子被激发之后产生的光子,其本质上是不同频率的微粒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光子的一种现象。这其实是对一个三维概念的实践,量子位移就如同光子一般可大可小,它可以被用于探索现实或理想中的世界,或者是更大尺寸或超越现实和理想的存在,量子位移可以是一个微粒的位移或一个概念的位移,或者在“五维”空间有多一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