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对于新能源车市来说,2024注定是冷热交织的一年。
“冷”来自于横贯全年头尾的几大新势力停摆消息。
从年初被曝停工停产的高合,到年底传出原地解散消息的极越,再算上自救失败的威马,整个2024,太多的新势力倒在了黎明前夜。
“热”则是源于行业大盘的增长。
这一年,新能源市场首度达成了两个“千万级”成就:销量破千万,交付破千万。
中汽协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全年销量或接近13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1%和37.6%。
这种冷热共存的现象表明,新能源市场正处于激烈分化的态势中,高速增长的宏观趋势和大浪淘沙的微观洗牌正在同步进行。
这一态势,也正是我们理解并预测行业2025走势的关键。
回首过往,新能源行业几乎每隔3-4年,就会诞生新的趋势节点。
2018是新能源的“开张之年”,各大车企拼的是谁能“多卖一辆”;
2021是新能源的“量产之年”,规模化的主流思想下,车企比的是谁先下线“第10万台车”;
从这个角度来说,阔步走来的2025,或许可以被定义为新能源的“盈利之年”:
在市场仍旧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能否在这一年里扭亏为盈,将会直接影响行业的洗牌结局。
1、理想之后,下一个盈利的新势力会是谁?过去一年里,两件事的发生影响了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行业的整体态度:
第一件是小米汽车的热销, 这场耗时3年整的豪赌,向全球生动展示了当前国内新能源供应链的高度成熟化,这样的供应链基础上,“造不出车”已经彻底成为了伪命题。
第二件则是理想的盈利, 作为新势力里第一家盈利的车企,理想的造血成功,将特斯拉和比亚迪所探索出的规模效应,放大到了中高端市场。也进一步表明了,无论是定位什么价位的品牌,只要能多卖车,都可以迅速改善毛利,甚至止亏为盈。
将这两件事组合起来看,对应的则是市场对车企自我造血的迫切需求:
如果还有品牌打算在未来三年亏掉100亿,那么不如就地解散,推倒重来。
而在这股趋势之中,下一个扭亏为盈的车企会是谁?
答案还要从财报和销量数据中去寻觅。
截至2025年1月,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的三季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车企仍未能实现净利润转正,但亏损的幅度各不相同。
零跑汽车亏损最少,单季度亏损6.9亿元,紧随其后的极氪、小鹏,单季度分别亏损11.39亿元、18.1亿元,蔚来的亏损幅度较高,约为50.6亿元。与此同时,已经官宣复工的哪吒虽未公布具体财报数据,但考虑到其全年销量仍挣扎在10万线附近,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实现盈利。
相较于亏损程度,毛利率数据更能反映车企整体的经营情况。
作为参考,一般公认的毛利基准线在20%左右,即车企毛利达到20%,就有初步盈利的希望。
在这项数据上,零跑汽车成为了一匹黑马,对比上半年1.1%的悲惨数据,三季度整体毛利回升至8.1%,涨幅较大,虽然距离盈利线仍有不小差距,但考虑到品牌以27.19万辆的销售成绩位列新势力第三,其毛利水平有望在新一年得到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极氪和小鹏则维持了一贯的稳定的表现,三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6.0%和15.3%,对比上半年14.9%和14%的毛利率,均有改善,且全年销量分别位居新势力榜单第四和第七,发展态势不断向好。
相比之下,蔚来在成本控制方面则显得不尽如人意,其全年累计销售20.53万辆,位居榜单第五,但其第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仅徘徊在10%附近,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而小米汽车,虽然仅凭一款产品就创造了跻身销量榜单的神话,但由于其尚处于发展早期,仍然在不断投入扩产,讨论利润表现还为时尚早。
因此,综合来看,在维持发展节奏的前提下,极氪和小鹏,或许会成为2025年率先实现盈利的新势力品牌。
再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后劲十足的小米同样有望再破行业盈利记录,至于其他一众品牌,或许要怀揣着紧迫感,继续努力。
2、新能源车企打响“交付战争”在这基础上,如果说盈利表现,是决定2025年新能源行业洗牌的明线,那么潜藏在深处,影响行业格局的“暗线”,则是供应链。
从2018年不到百万的零头销量,到如今占据国内汽车销量的近半壁江山,国产新能源车的销量在短短6年里,翻了13倍。
高速上涨的数字背后,是不断拉开的交付缺口。
从宏观数据来看,2024年,新能源车的交付量和销量就差出了300万辆的规模。
市场“只买油车”的观念已经基本得到转变,下一个阶段,比起“卖车”,“交车”或许才是高悬在各大品牌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对比经历多轮内卷的前端市场,当前各大主流价位段的车型,在产品力已经基本趋同、无可挑剔,用户权衡之下,交付速度反而成为了影响成交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各地区纷纷推出的限时置换补贴,更是进一步放大了用户的提车焦虑。
这一点,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已经由小鹏M03、小米SU7等热门车型为市场做出了演示。
在车间打地铺的雷总,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大定一时爽,交车火葬场”。
与此同时,各大车企们交付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除去产能分配和产能不足的问题,从缺芯到缺人、缺配件,甚至于极氪的“缺油漆”都可能成为压垮交付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并不是什么新奇故事,事实上,“产能危机”一直与新能源品类相伴相生,即便是强如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也有过工厂督战的惨痛回忆。
现阶段,为了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车企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主要的策略包括:
·自研:诸如特斯拉、蔚来、零跑等车企,很早就开启了对电机、芯片等部件的自研、自采;
·同盟:诸如赛力斯等品牌,则是直接加入鸿蒙智行生态,背靠强大供应链乘凉;
·合资:小米等车企,在关键的电池部件上,和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保障产能供应。
而在上述各式各样的供应链合作模式背后,最终决定这场“交付战争”胜负的“弹药”,仍是各大车企账面的现金。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小米汽车能够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产能爬坡的“多级跳”,靠的正是雄厚的现金储备,和60天一结算的超短账期。
无独有偶,特斯拉副总裁陶琳此前发布的一条微博也表明,特斯拉保障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措施,正是不断缩短供应商的付款周期。
参考彭博社发布的数据,特斯拉的平均账款结清天数已经逐步缩短至100天左右的水平,而榜单中其他列出的车企,则普遍高达200天以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公关层面的道歉作文, 如何脚踏实地和供应商构建互信、共赢的关系,无疑决定着这场交付战争中,车企们能“把后背安全交给谁”。
3、2025,新能源行业还有哪些变数?上述经营层面的变量之外,2025年,来自产品、行业和资本侧的新趋势,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是产品层面,新的一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已经曝光的各大新车型里,包括小米YU7、特斯拉新款Model Y、Model Q、小鹏G7、问界M8、极氪EX1E、尊界S800、阿维塔06等产品,作为各大品牌的旗舰主力,不仅承载着车企们2025的销量表现和用户关注,也直接影响着新势力新一年的盈利表现。
与此同时,行业侧的整合态势也已愈发显露。
继鸿蒙智行的生态式整合后,去年12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的磐石底盘,则是开启了动力电池厂商逆向整合行业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经得到了江淮、阿维塔等品牌的积极响应。
这种被业内戏称为“预制车”的技术,能否在新的一年里搭建更多合作生态,同样关乎新能源行业的格局。
最后的资本层面,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不同于身处寒冬期,不断收缩兴趣的市场资本,配合各地打响的新能源产业“名牌”,本地国资成为了接棒支持新能源品牌的关键力量。
去年年底轮番上演的新能源品牌融资里,背后就站满了各地国资的身影。
披露完成94亿元B轮融资的智己汽车,背靠的是临港集团、张江高科等上海本地国投;与智己汽车的投资人结构相似,阿维塔110亿元的融资中,重庆本地国资同样担纲了投资主力。
再算上去年9月底,合肥国资对蔚来的33亿增资,新能源品牌盈利前的最后一个黑夜里,各地城市国投成为了支撑行业发展的亮光。
而在这之外,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无论是赢家通吃,还是百家齐放,战争不会停止,对玩家们而言,这一年是更艰难的一年,也是最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