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桓温堪称文韬武略,为何数次北伐尽都少胜多败?

心灵古迹啊 2024-08-04 13:53:19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提灯向前行

编辑|提灯向前行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里)

桓温作为东晋时期的权臣,文能治国,武能带兵打仗,可谓文韬武略,然而,对于他的三次北伐,却存在很多问题。

第二次北伐获胜但也只是侥幸,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接连失败,这让人感到疑惑,为何桓温三次北伐却都是少胜多败呢?

出入官场

桓温所在的家庭原本算不上名门望族,但他的父亲桓彝在东晋建立后,不仅善于结交名士不说,关键的是还参与平定王敦之乱有功。

王敦之乱是东晋晋明帝事情发生一次叛乱,因为王敦在朝中权力很大,但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位置,一度有篡位的决心。

当然,一旦出现这种心思后,就会露出行动,因此在晋明帝刚刚即位没多久,王敦就发动叛乱。

虽然当时朝廷内部,晋明帝还没来得及整顿,但王敦叛乱他不得不去征讨,不过最终王敦还是被平定。

而正是因为桓彝和这个叛乱平定有一定联系,让晋明帝对其封赏,担任宣城太守等官职。

而桓温就是出生在家族复兴之中,根据《晋书·桓温传》记载,当地有名的士人在见到桓温后,就觉得他不凡,并给了他一个名字“温”字。

原本以为桓温能在他父亲的教育下快速的成长,但不曾想,就在328年的时候,桓温家中发生了变故。

他的父亲被韩晃和江播处置,韩晃是参与苏峻之乱的主要将领,而江播则是一方县令。

百度百科

桓温得知父亲身死的消息后泪流满面,痛心不已,为了给父亲报仇,桓温就开始策划暗杀。

但不曾想,韩晃在329年被晋军处置,于是桓温就将矛头看向了江播,等到江播去世后,其家人给他操办丧事的时候。

桓温就觉得时机到来,于是就混进吊唁人群当中,处置了江氏族人。等桓温报仇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对他的勇敢感到佩服。

要知道,当时桓温只有十八岁,再加上江氏族人知道桓温会来寻仇,严加看管,但桓温却能够成功,并且全身而退。

从这里可以看出,桓温不仅有勇猛过人,而且很有谋略。

之后,桓温凭借自己的才学很快就被晋明帝给重视,甚至将公主嫁给桓温,让他成为驸马,担任琅琊太守。

343年,桓温又从琅琊太守晋升徐州刺史,拥有三州兵权,随后便跟随庾翼进行北伐。

庾翼虽然在北伐的过程中和桓温的关系很好,但认为桓温有野心,因此在345年,他去世前想要将兵权交到自己儿子手中。

但却被何充给阻止,认为桓温才是最佳人选,与此同时,刘惔得知荆州的消息后,立马将这件事告诉了司马昱。

很明显,刘惔非常明白桓温的为人,他这个人是不会屈身他人门下的,如果让他控制荆州,就等于让他拥有对抗的实力,这对于司马昱是不利的。

但司马昱在了解刘惔的意图后,认为即便是桓温掌握荆州也掀不起风浪,对荆州这个地方并不在意。

这就导致,桓温在接收荆州后,成功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这为他三次北伐奠定了基础。

朝中权臣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三国时期,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提到荆州之地是必取之地。

无论是提供兵士军械还是粮草辎重都非常方便,而桓温也看中这一点,再加上位于西蜀的成汉皇帝李势,凭借着西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开始不理朝政。

这使得成汉国力一度衰弱,单单这两点就让桓温产生了讨伐蜀的想法。

346年,桓温就向朝廷上书了讨伐西蜀的想法,但还未等到朝廷回复,桓温却直接带兵前往。

因为桓温知道,朝廷并没有西进和北进的意思,只想偏安一隅,独享太平,不过上书同意也只是时间问题,桓温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

当然,朝廷在得知消息后,起初自然是不愿意的,因为西蜀地势险要,桓温长途跋涉,肯定会战败,不过并没有拒绝他的上书。

次年,桓温在抵达彭模后,立马开始排兵布阵,准备和敌军交战,这个时候,桓温大军已经逼近成都,李势这才回过神来派兵去抵挡。

结果经过桓温只用了三场战争,将敌军给打败,这个时候敌军士气低落,桓温乘胜追击,一面令袁乔等将领牵制敌军。

另一面自己带领兵马直接攻打成都,没过多久,成都沦陷,李势被迫投降,消灭了成汉,平定西蜀。

348年,桓温班师回朝以后,地位得到提升,而桓温平定西蜀的功劳让司马昱看不下去了,为了牵制桓温在朝中的权利,于是就将殷浩招进宫中。

而桓温的态度很明显对殷浩一点都不在意,继续治理自己的州郡,尽管桓温权势滔天,朝廷对他有所忌惮,但也没有办法,毕竟抓不到桓温的把柄,而且桓温也对朝廷有功。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桓温多次向朝廷提出北伐,但都未经允许,并且其中还有殷浩的阻挠,这让桓温感到不满。

在354年,桓温盘查了殷浩的罪状并上报给朝廷,殷浩因此失去朝中权力,这使得桓温成为朝中唯一的权臣。

正因为如此,桓温才有机会开始自己的三次北伐大业。

原因结果

从354年到369年,桓温先后率兵攻打了前秦,姚襄和前燕,不过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大败而归,第二次虽然获胜,但没有多大意义。

桓温在北伐前秦时,刚开始比较顺利,大军多次打败秦军,一度让秦军退守长安内城。

但不曾想因为粮草不足的原因,让秦军抓住机会出其不意打败了晋军,使得桓温大败而归。

而在第三次攻打前燕的时候,因为桓温没有听从身边人的建议坚持用水路运粮,这使得燕国抓住机会从半路拦截了晋军的水路运输,使得粮草无法供给,最终被打败。

王永平,戚云龙,试论桓温北伐与东晋门阀政治,1986年

当然,这桓温三次北伐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并非没有原因,桓温虽然足智多谋,但一遇到重大决策常常优柔寡断,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在战术指挥上也存在很多弊端。

与此同时,朝廷那边根本就不想北伐,即便桓温坚决要北伐也只是勉强答应,在军队后备上也是潦草准备,并不专心。

并且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桓温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北伐只不过是在消耗晋朝的国力,并借此机会谋取帝位。

作者观点

总之,桓温北伐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存在很多因素,而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产生,使得北伐大业无法进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心灵古迹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