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仅有的两位名将:孙武与范蠡,同时代却没有交手,令人惋惜

钱洪昌笔下漫谈 2024-04-09 01:58:21

孙武以智勇双全著称,曾率领鲁军大破强敌,为鲁国立下赫赫战功。而范蠡则被誉为"智囊"中的佼佼者,其谋略精湛,为齐国出谋划策,使齐国一跃成为当时的霸主。

两人生平轶事广为流传,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由于所处时代相同,双方却无缘在战场上交手较量,着实令人扼腕长叹。倘若两人能有一次决战,定将是一场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的大戏...

同时代的陌生人

孙武和范蠡是同一时代的人。孙武在吴国为将的时候,范蠡正在乡下郁郁不得志。孙武与伍子胥同朝为官,勾践、范蠡在吴国为奴期间,不止一次在夫差面前与伍子胥碰面,故可以认为孙武与范蠡属于同时代的人物,两人年龄相差约十岁。

孙武与范蠡同处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是孙武和范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共同基础,也是孙武和范蠡面对的客观现实。

彼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任何一个诸侯国要生存和发展,不但要积极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锐意变革,招揽人才,而且还必须积蓄强大的实力。因此,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但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迫切的实践问题。

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着力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努力把握历史的潮流,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孙武和范蠡不但在理论上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军事斗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在实践中留下了经典的战例,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格局,承担了在军事领域建立军事理论、创新军事实践的重任。相对而言,孙武不但建立了系统的军事理论,而且创造了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范蠡在实践中也创造了经典的战例,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军事上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在理论上,范蠡没有留下像《孙子兵法》一样的军事著作,但从史料的记载以及范蠡的片言只语来看,范蠡确实撰写了军事著作。从范蠡对政治、战争的论述来看,范蠡的军事著作应当系统而深刻,为范蠡的军事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孙武与范蠡具有相同的认知体系。我们从《孙子兵法》的认知体系、范蠡关于战争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在战争观、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方面,二人的认知体系大同小异。

比如,两人都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学习、吸收了当时最前沿的知识,精通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

他们首先是哲学家。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军事领域的哲学家与其他领域的哲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军事斗争是流血的斗争。军事哲学家不但要准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规律,而且更要正确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孙武、范蠡也不例外。

他们在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上,在认识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方面,在认识战争与其他领域的关系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认识到了政治对战争的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到了战争与自然条件、外交、经济、技术之间的关系,两人对战争态势的分析、在战争的时机把握上具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在战略上伐谋、伐交、伐兵,多方疲敌、误敌、弱敌、孤敌,而且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攻击,取得了事小功大的结果。

孙武与范蠡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具备相同的认知体系,故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大同小异,这也是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孙武与范蠡在政治上的选择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孙武与范蠡分别生活在当时的大国齐国、楚国,但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东南新兴的小国家,这必然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形势综合判断作出的选择,必然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也是二人在军事领域中实现抱负的前奏。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基本上能够虚心接受孙武、范蠡的建议,相对贤明。阖闾在政治上奋发图强、勤恤人民、任人唯贤,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国富民强、君臣同心;

在军事上,阖闾与士卒同甘共苦,选贤任能、编练三军,与楚争斗多年,常常以少胜多,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在科技上,吴国的冶炼技术、武器装备相对先进,军队的战斗力较强。

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君臣上下同心,把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这两个国家虽然较小,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自然引起孙武、范蠡的关注,吸引了伍子胥、文仲等人才。

事实证明,两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遇到了明主,成就了霸业。而且,两人的生活方式都很相似,成名前后都选择了隐退的生活。对于孙武来说,出身于贵族世家,选择隐退的生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至少看淡了功名利禄,才能专心研究军事理论,写出旷世巨著《孙子兵法》。

范蠡虽然出身普通,但不随波逐流,“被发佯狂,不与于世”,持重待机。两人虽然足不出户,但是一刻也没有忘记掌握天下大势,对本国、他国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为正确选择去向、在战争中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兵圣与商圣

孙武最大的贡献是构建了战争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把人类对战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相对来说,孙武在行的方面留下的战例不多,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也不大。

范蠡虽然在知的方面也有记载,如《汉书》中记载范蠡曾著《范蠡》两篇,但终究没有留传下来,倒是在行的方面成就不小,而且极具创新性,不但体现在军事领域,而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

以经济领域为例,范蠡的“商圣”之称名副其实,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倍受推崇。同一时期的子贡即便“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甚至越王勾践“除道郊迎,身御至舍”,但也不敢称“商圣”,范蠡的创新性可想而知。

这表明,范蠡不但掌握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等普遍规律,而且将天道、地道、人道渗透到多个领域及行业,掌握了特殊规律,认识世界更深刻、改造世界的领域更多。

从行的结果来看,孙武、范蠡都是以少胜多,但范蠡比孙武成就更大些,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容,实属不易,所以二人均被历代兵家尊为兵家正宗。

孙武的柏举之战历来为兵家所称道并作为经典战例纳入教科书,相对而言,范蠡更能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更符合孙武所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的境界。

二是在知行方面,二人有很大的差异。在知行的物质基础上,孙武比范蠡有优势,孙武的知和行都是建立在相对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孙武在行的方面是以强制强。

范蠡则不同,不但君臣在外为奴、命悬一线,而且一穷二白,一旦疏忽,非但性命不保,更是复国无望,容不得半点的麻痹,输不起。因此,小到生活起居,大至复国复仇,范蠡和勾践临深履薄,无一处不格外留心、无一处不绞尽脑汁,更注重后发制人、以柔克刚。

因此,孙武与范蠡的哲学知识体系虽然大同小异,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迥然不同。范蠡从天道、地道、人道三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范蠡更侧重于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更注重认识和利用规律,在改造世界方面更加自由。

在知行的过程中,两人都强调以少胜多。但孙武在战略上、战术上都处于相对的强势、攻势,虽然在形式上以少胜多,但在内容上是以强胜强,更多的是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范蠡在战略上处于弱势、守势,不但是以少胜多,更是典型的以弱胜强,完整地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展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知行的结果上,范蠡不逊孙武。孙武与范蠡均担任军事指挥官,但是双方又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孙武来说,因为阖闾和伍子胥分别担任了军政最高指挥官,孙武没有担任吴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不掌握战争的最终决策权。

范蠡则不同,不但担任大将军,拥有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的最终决策权,而且范蠡有治国之才,懂霸王之术,不但亲身参与了越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勾践。

所以,从个人任职经历上看,范蠡认识世界、改造的领域更宽、内容更多、能力更强。尉缭子有言:“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至于范蠡,“三千越甲可吞吴”,虽是文学上的夸张,却也道出了范蠡成功的不易及后人的肯定。

孙武建立的强大的吴军,最终败在范蠡的手下。不同的是,即便范蠡离开了越国,越军仍然在淮泗之间横行无阻,称霸多年,显然比孙武训练的精兵强将更有战斗力和持久性。

名将的锋芒

由于出身贵族,孙武属于权贵阶层,因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是高高在上。“令民与上同意也”,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所以才会在《孙子兵法》中提出愚民观点,吴王阖闾才会做出在楚共王之丧时出兵楚国、趁越国新丧之时出兵越国的不义之举,才会发生吴军入郢之后的暴行,虽经孙武苦谏,阖闾仍不收敛。

这一点,连伍子胥也不例外,不但不能约束士兵,而且掘墓鞭尸,以至于楚人无一投降。吴国君臣的倒行逆施,不但激起了楚国人的反抗,而且还失去了孙武这样的优秀人才,没有及时把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

反观范蠡,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越王勾践处处为百姓着想,把人民群众置于国家突出地位,在战争进行之前,更是明确告诉士兵战争的目的,并把老弱病残放回家,十分人道,这不但是一次高超的战前动员,也是提高军队质量、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在灭吴战争中,越军围而不攻,用吴国的粮食救济吴国的百姓,及时把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不但争取了吴国人,奠定了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而且在军事上孤立夫差,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为以后称霸积蓄了足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这也是夫差复国无望而自杀的根本原因。同样是攻占都城,越国的灭吴之战与吴军入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蠡之所以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是客观要求,越国没有更多的资本与吴国进行竞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有可能实现富国强兵、报仇雪恨的目的;另一方面,范蠡出身普通,对人民群众的疾苦特别清楚,阶级认同感强,所以在范蠡的军事生涯中不会有虐待士兵、愚弄士兵的行为,更没有发生杀卒的行为。

这方面,后期的吴起也有类似的观点,吴起提出过“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所以,对于孙武甚至伍子胥、夫差来说,他们的贵族生活,决定了他们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上的理解和同情,军事上的强大并不代表政治上的强大,难逃失败的命运。

而对于越国这样的国家,即便军事上暂时较弱,但是,只要把百姓置于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政治上的强大、军事上的逆袭,甚至维持较长时间的霸主地位。同时,因为范蠡出身普通,谋生能力成为生存的第一要务,因此,隐退后,范蠡能够从商,富甲天下,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都是人生的大赢家,这在军事家中极为少见。

孙武、范蠡虽处不同的国家,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掌握了军事斗争的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并完善了理论知识,引领着军事斗争的潮流。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我们研究战争时,一方面要有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研究智能社会条件下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着眼全球,不但要发扬传统兵学的精髓,更要善于借鉴、学习和吸收当前军事强国的军事理论,形成独特的中国军事理论。

同时,要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因为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基础,没有强大的思想基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都要大打折扣。

孙武、范蠡是从当时的世界看问题,我们也应当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

0 阅读:0

钱洪昌笔下漫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