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是前苏联领导人,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经历了苏联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并由此引发了东欧的一系列骚乱。
赫鲁晓夫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从此被软禁起来。
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要,一般都会出版自己的回忆录,回顾自己的在当政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经历。
赫鲁晓夫也不例外,他在“退休”之余,也开始口授自己的回忆录。但是这一行为很快就传到勃列日涅夫耳中。勃列日涅夫知道后寝食难安,他派人找到赫鲁晓夫谈话,称中央政治局要求他立即停止回忆录的写作,并将已经口授的部分立即上交中央审核。
勃列日涅夫
但是赫鲁晓夫不愿就范,他严词拒绝了来人,说他身为苏联公民,有权力撰写回忆录。他的口述是供中央、党和全体苏联人民使用的,希望自己所写的内容对苏联人民、苏联领导人和国家有所裨益。
虽然拒绝了对方,但是这次谈话也让赫鲁晓夫深受刺激,他一度暂停了回忆录的写作。但是令赫鲁晓夫更加揪心的是,最高当局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旦等他去世,他的回忆录就会遭到没收和销毁。所以他急需找到一个能够把材料稳妥地保管到可以得见天日那一天的办法。
为此,赫鲁晓夫一直有在国外为手稿找到一个可靠隐蔽处的想法。这时他又想到,一旦自己的手稿遭到当局的没收或者销毁,作为对策他必须尽早将回忆录出版。只要一出版,那么就可以彻底所有问题,即使手稿遭到没收或销毁,书籍也不可能被苏联当局全部买到并销毁。
那么,如何将手稿的副本送到国外去呢?正在赫鲁晓夫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儿子谢尔盖偶然结识了一个名叫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的人。路易曾因莫须有的罪名在苏联蹲过十年监狱,苏共二十大后获释,他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当上了一家英国报纸驻莫斯科的记者,这样一来,他便拥有了普通苏联公民望尘莫及的出国自由和交往自由。
如此看来,路易正是可以帮助将赫鲁晓夫回忆录手稿拿到国外保存的最佳人选,而且他的岳母在英国伦敦,手稿可以存放在他岳母家或者存入银行。
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也很危险,一旦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在西方国家出版,在当时那就是一种敌对行为。但是谢尔盖下定决心走出这一步,他已经顾不得这么多,无论后果是被当局逮捕或者流放,他也毫不在乎。
谢尔盖找到路易,他留了个心眼,并未急于开口谈回忆录的事。倒是路易主动提出希望在西方出版回忆录。谢尔盖谎称回忆录写作刚刚开始不久,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写好,眼下离出版还远。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就是要保证手稿的完好无损,所以想请路易帮忙,将手稿的副本带出苏联,放到一个可靠的地方。
克格勃
路易说,此事难度较大,但也并不是毫无办法,只要肯出大价钱,一切都好说。
谢尔盖明确表示,钱不是问题,一旦回忆录能够出版,肯定能得到一大笔稿费,到时候路易肯定也会赚得盆满钵满。
两人一拍即合,路易答应会鼎力相助,但他也告诫谢尔盖,回忆录出版的事不宜拖得太久。
不久,谢尔盖将已完成部分回忆录的口述磁带和手稿副本交给了路易。过了一段时间,路易出国了。一个月后他回来了,告诉谢尔盖:“一切都办妥了。”
此后,一批又一批磁带和回忆录手稿源源不断通过路易带到了国外,存在保险柜里。
过了一段时间,赫鲁晓夫突然和谢尔盖提到在国外出版回忆录的话题。他说:“我看中间人比较可靠,最好让他去找一家可信赖的出版社,让他们将回忆录出版。但是,需要等我们发出信号后再出版。”
赫鲁晓夫又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指当局)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要么悄悄地取走手稿,要么直接没收。”
毕竟赫鲁晓夫是前领导人,所以勃列日涅夫当局也不敢贸然上门没收,但是不排除他授意手下将手稿偷偷拿走。
果不其然,克格勃趁赫鲁晓夫一次因病住院之机,千方百计迫使谢尔盖交出全部手稿。谢尔盖认为已经到了紧急关头,要当机立断着手准备回忆录在西方出版的事宜。他立即找来路易,通知他可以出版。
路易火速赴美,十天后他回来了,对谢尔盖说事情已经谈妥,第一卷将于当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出版,第二卷因为工作量大,要几年后才能出版。
苏联当局得知《赫鲁晓夫回忆录》即将在美国出版的消息后,惊恐万分。命令赫鲁晓夫立即去党监察委员会说明情况。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赫鲁晓夫同意签署一份关于“所谓赫鲁晓夫回忆录纯系伪造”的声明。
1971年1月,赫鲁晓夫终于见到了英文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8个月后,他因心脏病去世。又过了三年,英文版《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二卷问世。该书被翻译成15种文字。
自从1964年苏共中央十月全会之后,赫鲁晓夫的名字就彻底从苏联的书刊上消失了。1999年,俄罗斯莫斯科新闻信息出版公司出版了四卷本的《赫鲁晓夫回忆录》,此书由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赫鲁晓夫的名字也再次出现在俄罗斯大众的视野中。
谢尔盖.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选择在美国出版也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