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民党陆军上将,曾指挥过5位元帅、7位大将,可惜官越做越小

鹤说历史 2023-12-29 14:47:26

他是一代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上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的创始人之一。曾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有“铁将军”之称。经历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讨袁(世凯)护国战争、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及北伐战争等。在他手下,曾有强将陈毅、贺龙、徐向前、刘伯承、陈毅、叶剑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官位却逐渐下降,被边缘化。他本有机会成为新中国开国后众望所归的元帅之首,最后却客居香港,直至撒手人寰。他就是北伐名将——张发奎。

张发奎,1896年出生于广东韶关。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1913年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毕业后,投身于粤军,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勇气,迅速赢得了当时粤系军事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青睐。21岁拜入孙中山麾下,成了他的亲信侍卫,并于1920年升为中尉。

1922年,陈炯明叛变,张发奎率领军队北上作战,获得胜利,他的声望逐渐上升,队伍也日渐壮大。经过北伐的历练,张发奎在军事指挥和战略布局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1923年,孙中山回到广州,张发奎发动起义讨伐陈炯明,因杰出的军事成就升为团长。

192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的张发奎挥戈北伐,此次战役,张发奎率第35团及叶挺独立团两面包抄吴佩孚军,连续激战数小时,成功夺取汀泗桥,这一胜利对整场战役的最终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8月30日,第四军再接再厉,顺利攻占贺胜桥,张发奎一战成名,而第4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同年10月份,张发奎率领12师力战孙传芳,协助北伐钢七军攻克九江、夺取南昌,其名声一时间无人能及。

1927年,张发奎荣膺第四军军长,这时国内局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为排除异己,策动“四一二”事变,派心腹进攻南京、上海等地,迫害共产党人。张发奎拥护汪精卫,发起了反对蒋介石的运动,并主动接纳了逃出来的我党人士,给予庇佑。

奈何,东北军阀张学良与吴佩孚残部也在此时联合,对武汉虎视眈眈。张发奎不得不在4月下旬,率领四军和十一军挥兵北上,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东北军四个军,直逼临颍。

面对强敌,张学良调集主力,决心以临颍一役决胜负。危难之际,张发奎仍临危不乱,从容指挥战局,最终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平定临颍,夺取许昌,占领开封,6月13日,张发奎式擢升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然而世事无常,7月15日,汪精卫叛变,开始执行其所谓的“清党”政策。由于手下共产党员众多,加上汪精卫与孙中山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发奎误把汪视为孙中山的接班人,由此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在我党生死存亡之际,叶挺等人找到张发奎,邀请他加入共产党,跟随党的步伐一同前进,可他却选择了拒绝。8月1日,叶挺与贺龙发动南昌起义,张发奎勃然阿大怒,只因这两位都是他的部下。

然而,尽管内心有诸多矛盾和挣扎,张发奎并未对南昌起义的叶挺和贺龙进行报复或镇压,反而采纳了叶剑英的建议,挥师向粤南与桂系军阀争夺地盘,以图保全革命的星星之火。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起义,此时的张发奎手握重权,带兵猛攻广州城,造成了大量革命烈士的牺牲。自那一刻起,彻底站到了我党的对立面。

1927年末,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政治纷争导致他被迫离开中国,到日本寻求庇护,这几乎可以说是他的一次“流放”之旅。直至1929年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爆发的军事冲突,使得张发奎得以重返国民党军队的怀抱,效忠于蒋介石。

然而,在民国政权的多次更迭中,张发奎经历了多次立场转变和角色转换。最初,他支持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随后又多次投入到反对蒋介石的阵营,包括参与反对蒋介石的西安事变,以及对抗蒋介石亲信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等行为。而这种左右摇摆的政策,使得他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张发奎曾主动请缨赴前线抗击日军侵略,却因得不到广州国民政府的首肯而错失良机。他对于蒋介石的不负责任表示谴责,同时申请奔赴东北施以抗日援手,得到的却是前往江西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的命令。

随着时局的变迁,解放战争的号角即将吹响。此时的张发奎被彻底边缘化,不再担任任何重要职务。他试图躲避中共中央的的制裁,最终在1949年选择移居香港,至此结束了他四处漂泊的生涯。

纵观张发奎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妥协与挣扎、矛盾与纠结。尽管他曾指挥过5位元帅、7位大将,也无法改变他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救赎的悲剧式人物。

2 阅读:2204

鹤说历史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