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怎样性格的一个人?他为什么愿意答应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

井普椿的独白 2024-09-14 14:39:23

荆轲,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刺客英雄。

他深谋远虑、善于言辞,在燕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面对强大的秦国,荆轲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机智,巧妙地接近秦王。

然而,荆轲最后为何未能成功刺杀秦王?

仁慈焦虑的太子丹彰显荆轲深谋远虑

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作者通过秦军压境时燕太子丹对秦的恐惧。

荆轲求取刺秦王的信物樊於期首级时燕太子丹对樊於期的不忍之心。

荆轲等待同去刺秦王的朋友时燕太子丹对荆轲的猜疑三个方面来彰显荆轲的人物形象。

第一个方面作者通过强秦压境时燕太子丹的恐惧害怕来彰显荆轲不畏强秦。

秦王嬴政时期,秦国的攻势强大,秦国相继灭韩破赵之后,公元前 228 年秦国大将王翦向北进军直逼燕国南部边界。

秦国从秦孝公时期的崛起,惠文、武、昭襄时期的扩张,公元前 228 年嬴政时期的统一之心,秦国的强大势不可挡。

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作者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冲击力极强的动词极写秦国所向披靡的攻势让燕国危如累卵危在旦夕。

面对强秦直逼燕国南部边界的危险局势,面对强秦旦暮渡易水的危险境遇,燕太子丹恐惧害怕找荆轲商量退强秦之计。

而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义无反顾主动请缨、在强秦压境之时奉命挺身而出、不畏强秦见义勇为。

第二个方面作者通过荆轲求取樊於期首级时燕太子丹的仁慈不忍之心彰显荆轲的智谋非凡。

荆轲接近秦王,要准备的信物之一是樊於期的首级,因为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樊於期的首籍;

要准备的信物之二是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因为扩张土地是秦国永久不变的野心。

如《过秦论》中提到秦孝公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对内采取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政策,对外采取外连横斗诸侯的政策。

崛起中的秦国轻而易举取得了西河之外。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期,扩张中的秦国从南西东北四个方向轻而易举取汉中、举巴蜀、东割膏腴、北收要害之郡,秦王嬴政更是如此。

荆轲要准备的信物樊於期首级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便是投秦王所好,这也是接近秦王的前提条件,但燕太子丹不同意荆轲用樊於期首级作为接近秦王刺杀秦王的信物。

燕太子丹不忍为报私仇而伤害走投无路来投奔燕太子丹的樊於期,燕太子丹希望荆轲另谋他法。

面对燕太子丹不忍的仁慈之心,荆轲体谅太子丹的同时私见樊於期,准备好信物樊於期首级。

在荆轲求取信物樊於期首级的过程中,燕太子丹从不同意取樊於期首级到燕太子丹伤心欲绝亲自函封樊於期首级,彰显荆轲做事果断、智谋非凡。

第三个方面荆轲等待同去刺秦王的朋友时,燕太子丹的急躁多疑彰显荆轲深谋远虑。

荆轲为刺秦王,荆轲准备好樊於期首级、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配备副手秦武阳之外,更重要的是荆轲要等待远道而来的助手同去行刺秦王;

但燕太子丹以为准备好首级、地图、匕首、副手之后就可以立刻出发。

为此,燕太子丹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甚至害怕荆轲反悔,不断催促荆轲出发,甚至以先派秦午阳逼迫荆轲出发。

从燕太子丹的嫌晚、怀疑、害怕、逼迫中都凸显燕太子丹面对强秦压境时的惊恐焦急、急于求成、急躁多疑、谋事不周、孤注一掷,但欲速则不达。

面对燕太子丹的惊恐焦急、急于求成、急躁多疑、谋事不周、头脑简单,荆轲一反平时之谦和而怒斥燕太子丹,这更是彰显了荆轲的深谋远虑。

慷慨豪爽的樊於期彰显荆轲善于言辞

善于言辞也是荆轲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之一。

作者通过慷慨豪爽的樊於期彰显荆轲善于言辞,荆轲的善于言辞则是从荆轲对樊於期动之以仇、诉之以理、告之以计的精彩三问展开。

荆轲行刺秦王需要准备的信物之一是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封地悬赏捉拿得罪秦王的秦将樊於期。

但荆轲取樊於期首级却有两难。

一难是荆轲取樊於期首级为信物遭到燕太子丹反对,荆轲采用私见樊於期的方式体谅燕太子丹的不忍之心,来避免燕太子丹的反对;

二难是樊於期能否主动献出自己的首级是对荆轲的一个考验,善于言辞的荆轲则用动之以仇、诉之以理,告之以计的简单三问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自刎献头。

荆轲对樊於期动之以仇的第一问是荆轲告诉樊於期,樊将军的父母宗族不是被秦国所杀就是没收为官奴,且秦国用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将军,荆轲问樊於期怎么办?

荆轲深知得罪秦王的秦将樊於期对秦国之恨可谓是刻骨铭心。

这一问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这一问让更是激起身为秦将的樊於期对秦国深入骨髓不同戴天的仇恨,但是樊於期任秦宰割无计可施。

荆轲的这一问达到了对樊於期动之以仇的目的;

荆轲对樊於期诉之以理的第二问是针对樊於期任秦宰割却无计可施的现状。

荆轲试探性地告诉樊於期不仅可以解除燕国的燃眉祸患而且还能报樊於期深仇大恨的计划,荆轲问樊於期怎么样?

这一问激起樊於期报仇心切的心情,而且对樊於期来说不仅能报答燕太子丹的收留之恩,而且还能报自己与秦国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荆轲对樊於期告之以计的第三问是荆轲将投秦王所好以樊於期首级来接近秦王并刺杀秦王,荆轲问樊於期是否有此心意?

这一问荆轲得到樊於期斩钉截铁地肯定回答,这一问让樊於期慷慨陈词心甘情愿地毅然自刎。

这三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这动之以仇、诉之以理,告之以计的三问中作者通过义勇刚烈直肠热肚的樊於期彰显出荆轲勇决果敢善于言辞。

内弱外勇的秦武阳彰显荆轲机智沉着

在秦武阳自身内勇外弱的对比描写和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的对比描写中,作者通过内弱外勇的秦武阳彰显荆轲机智沉着。

首先通过秦武阳自身内勇外弱的鲜明对比彰显荆轲机智沉着的形象。

荆轲行刺秦王,除了准备信物樊於期首级、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之外,还需配备副手秦武阳,秦武阳为燕国最厉害的勇士。

十二岁杀人,人们不敢正眼看秦武阳,燕太子派秦武阳做荆轲行刺秦王的副手。

荆轲行刺秦王需要的不仅是副手,更需要的是助手,作者在文中的措辞也是非常精准到位,但秦武阳内弱外勇的性格注定是副手,而不是助手。

在秦王大殿上荆轲捧着信物樊於期首级,秦武阳捧着信物地图匣子时,燕国最厉害的勇士秦武阳却在秦廷临阵怯场,燕国最厉害的勇士秦武阳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竟然吓得脸色大变神态失常,而致秦廷的群臣感到奇怪甚至怀疑。

作者通过秦武阳自身内勇外弱的对比描写,彰显出荆轲勇者不惧随机应变中机智沉着的形象。

其次通过秦武阳色变振恐和荆轲顾笑武阳的鲜明对比彰显荆轲机智沉着的形象。

荆轲面对群臣因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而感到奇怪时,在这气氛骤紧凝结的危险紧急关头,荆轲勇者不惧、履险不惊不怕,荆轲镇定自若地回头顾笑武阳,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地向秦王做解释:“秦武阳是没有见过天子的北方蛮夷粗陋之人”。

荆轲顾笑武阳和镇定自若地解释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荆轲镇定冷静的神态和得体自如的语言不留痕迹地消解秦廷群臣的怀疑,擅长辞令随机应变的荆轲在“一笑一释”间轻松将危机化险为夷。

否则有可能秦王会派秦大殿上的臣子取过秦武阳手中的地图为秦王奉上地图,直接破坏荆轲刺秦王的谋略,也正是因为荆轲不留痕迹地化险为夷才有了秦王让荆轲去拿秦武阳手中所拿的地图。

这简直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秦王的神助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王让荆轲去拿秦武阳手中的地图,这也是荆轲刺秦王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在秦武阳色变振恐和荆轲的顾笑武阳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秦武阳的外勇内弱彰显出荆轲沉着冷静、镇定自若、机智勇敢、英勇顽强、擅长辞令、随机应变的机智沉着。

在以上两组鲜明的对比中,作者通过内弱外勇的秦武阳彰显荆轲机智沉着。

贪残弱怯的秦王彰显荆轲视死如归

作者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三个方面来展现秦王贪残弱怯。

作者更是通过秦王贪残弱怯来彰显荆轲的视死如归,这也是本文中作者同时多角度地展现荆轲形象精彩无比高潮跌宕的部分。

自荆轲受命行刺秦王,荆轲经历了准备信物樊於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准备天下利刃、配备副手秦武阳、荆轲怒而遂发、易水送别荆轲、厚遗蒙嘉计见秦王、秦廷顾笑秦武阳、荆轲取图奉秦王的一系列过程之后,荆轲在秦廷行刺秦王,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中,第一个方面是作者从动作描写来展现秦王的贪残弱怯,从而彰显出荆轲的英雄虎胆。

关于动作描写作者则是从荆轲在秦廷行刺秦王的五个回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个回合是荆轲刺秦王,当荆轲的匕首刺向秦王时,秦王在惊慌错乱中挣扎着站起来,秦王拔剑,秦王握住剑鞘,但是秦王在这又怕又急的过程中未能立即拔出剑。

第二个回合是荆轲追秦王,未能拔出剑的秦王惊慌失措地在秦廷绕柱而跑,那些手无兵器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为救秦王,大家用手一齐同荆轲展开搏斗。

第三个回合是秦王击杀荆轲,荆轲用匕首投击秦王,秦廷殿上的大臣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时,医官夏无且用药袋击荆轲,且左右群臣大声提醒仍然绕柱而跑的秦王将剑背到背后,也就在这绕柱而跑得千钧一发之际秦王拔剑击杀荆轲砍断荆轲左腿。

第四个回合是秦王击杀荆轲,伤残倒地的荆轲仍然顽强做最后一搏,但无比不幸的是匕首投击在柱子上,没有击中秦王。

荆轲用匕首投击秦王失败,且已被砍断左腿的荆轲又被秦王复击,荆轲八处受伤。

第五个回合是秦王的左右斩杀荆轲,荆轲虽然刺杀秦王失败,依柱笑骂,宁死不屈,荆轲被秦王手下的人所杀,但“秦王目眩良久”。

在这惊心动魄的五个回合的动作描写中,作者通过极其简练又极具冲击力的六个动词“惊、引、起、拔、操、走”来极写了秦王,作者通过环环相扣层层蓄势的八个动词取图、奉图、发图、把袖、持匕首、揕秦王、逐秦王、提(投击秦王)极写了荆轲刺秦王从主动进攻到进攻未遂生死搏斗的过程。

第二个方面是作者从神态描写来展现秦王的贪残弱怯,从而彰显出荆轲的英雄虎胆。

荆轲在秦廷行刺秦王的五个回合中,荆轲刺秦王、荆轲追杀秦王的过程中,秦王大惊、秦王又急又怕、秦王惊慌失措、秦王仓促恐惧慌忙,群臣惊愕,秦王目眩良久。

作者通过细腻鲜活生动的神态描写来展现秦王被视死如归的荆轲刺杀时的惊愕失色、惊慌无措、惊吓过度、惊心胆战、惊魂未定。

在秦王惊愕、惊慌、惊吓、惊心、惊魂这一系列的神态中,秦王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中极写出了秦王的内怯。

而且即使荆轲被斩杀后,作者再强调一笔再荡开一笔极写了秦王被荆轲行刺后仍然目眩很久。

文章最后这荡开的一笔描写虽然简简单单六个字。

但“秦王目眩良久”这简单的六个字更是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秦王惊魂未定中贪残背后的弱怯,在秦王惊魂未定的贪残弱怯中更是彰显出荆轲的视死如归。

第三个方面作者从语言描写来展现秦王的贪残弱怯彰显荆轲的视死如归。

荆轲在秦廷行刺秦王的五个回合中,其一是秦王的语言描写,荆轲行刺秦王前。

只有第一个回合且仅有一句秦王的语言描写,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荆轲行刺秦王时,在后四个回合中却没有一句秦王的语言描写,作者主要通过荆轲刺秦王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展现秦王的贪残弱怯。

此处真为作者上达的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拍案叫绝。

第一个回合中通过秦王仅有的一句语言描写刻画出秦王的趾高气扬和小心谨慎,这仅有的一句的趾高气扬小心谨慎的语言描写和后文中秦王被行刺时的惊慌无措惊魂未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秦王自身的鲜明对比,作者自然刻画出秦王趾高气扬小心谨慎背后的贪残弱怯,作者于无声处更是通过秦王的贪残弱怯彰显出荆轲的视死如归。

其二是群臣的语言描写。

荆轲行刺秦王时,作者通过群臣的语言“王负剑!王负剑!”描写来突显又怕又急又恐又慌的秦王在这危急时刻中的惊心胆战、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作者通过秦王群臣的语言描写从侧面刻画出秦王的贪残弱怯,作者更是通过秦王的贪残弱怯极力地彰显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其三是荆轲的语言描写,荆轲行刺秦王后以失败告终。

作者通过荆轲的语言描写极力展现了荆轲虽然刺杀失败,但是作为一名慷慨之士,荆轲义勇刚烈、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虎胆。

荆轲深谋远虑、善于言辞、机智沉着、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在《荆轲刺秦王》中彰显的生动鲜活、淋漓尽致。

0 阅读:39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