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
一个单位突然被稽查,整个部门都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危险分子”,每个人的饭碗都岌岌可危。
黄振华就是其中一个。
他原本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人物,可就在他濒临失业的边缘时,白晓荷的父亲突然找上门,邀请他当酒店装修的设计师,甚至愿意出资帮助他创业。
黄振华感觉自己简直像中了头彩。
他开心得难以自控,但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是他?
白父到底看中了他什么?
这件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加复杂的人情世故。
白父之所以这么信任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白父对黄振华的考察,二是白晓荷对他的看法。
白父对一个人的判断,是全面而客观的。
这点帮助白晓荷侥幸逃过了恋爱中的情劫,而黄亦玫却没那么幸运。
白晓荷和她的男友谈了五年恋爱,两人感情一直很稳定,但身份和背景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
白晓荷的父亲并没有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反对他们,甚至支持他们在一起。
当男友决定回老家发展时,白晓荷想要跟随他,白父却坚决反对。
“你跟他回去能做什么?
”白父的话或许有些刺耳,但他的一番分析却帮助白晓荷看清了自己。
她最终选择了留下,继续在学校读书。
“除了念书,什么都不会。
我就算是跟他一起回去,我又能做什么?
”白晓荷一脸无奈,但心底其实已经认同了父亲的判断。
假如白父在这时一味溺爱女儿,任她跟着男友回老家生活,结果会是什么样?
恐怕只会是一地鸡毛。
最终,两人分手,白晓荷追到男友老家,对方却躲着不见。
这个男友之所以能如此决绝,大概率是受了白父的影响。
父母的理智和深思熟虑,常常能帮孩子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避开很多弯路。
相比之下,黄亦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黄亦玫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夫妻俩生活幸福美满,黄亦玫和弟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父母教育他们的方式更多的是“民主”和“自由”。
但是,过度的自由,往往蕴含着危险。
黄亦玫第一次恋爱的时候,父母的意见仅限于看照片、请人吃饭。
失恋后,她决定去上海读研究生,父母对她说:“你不说,我们也不问。
不盲目偏袒你,但无条件支持你。
”
当时听起来,这种不干涉的态度好像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和尊重。
但是仔细想来,却感觉少了一点什么。
孩子走错了路,不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吗?
黄亦玫再次恋爱时,黄母第一次见到方协文,凭第一印象就放下所有戒备,甚至帮忙撮合两人。
黄父对方协文的评价是“哪儿都好,但好的不够真实”,却只感慨了一句“男人是会伪装的”,没有进一步提醒女儿。
结果呢,玫瑰的婚姻最终走向了不幸。
玫瑰怀孕时,方协文擅自帮她辞了职,还偷偷把婆婆接过来,说是为了她和孩子好。
玫瑰感到迷茫,问父亲:“做母亲就一定要在工作和孩子之间做取舍吗?
” 白父的回答却让她更加无所适从:他认为做了母亲就得牺牲自己。
黄家父母到上海探望女儿,得知女儿被迫辞职、和婆婆挤在小阁楼、婆婆天天阴阳怪气,竟然步步退让,事事赔笑。
玫瑰提出想跟父母回北京住几天,他们也怕方协文母子有意见,不敢答应。
他们这种态度,给了玫瑰极大的自由和尊重,却也让她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
方协文正是摸准了这一点,才敢在婚后越来越过分。
黄家父母所谓的“民主”和“不干涉”,实际上却让女儿深陷困境。
白父和黄父黄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式完全正确,但显然,过度的尊重和不干涉,可能会让孩子在关键时刻失去方向。
适度的干预和指导,不仅是对孩子的爱,更是帮助他们少走弯路的一种智慧。
父母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学术和工作上,更体现在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活的重大选择。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像白父那样,既尊重孩子的选择,又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提供最恰当的指导和支持。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真正需要的是在爱中加入智慧,帮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找到方向。
希望每一个阅读这篇文章的你,都能由此获得一些思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