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诗星悄然陨落。
2024年10月12 日,著名诗人痖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让文学的天空黯淡了几分,却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他留下的宝贵诗歌遗产。
痖弦,原名王庆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生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时代的变迁,却始终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他用一支笔,书写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他17岁离开家乡赴台生活,21岁首次以痖弦为名发表处女作《我是一勺静美的小花朵》。他的长诗《深渊》被公认为是台湾现代诗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歌《红玉米》也被诗界认为是乡愁诗中的优秀代表。他曾主编台湾《联合报》副刊21年,出版有诗集《苦苓林的一夜》《盐》《痖弦诗集》《如歌的行板》《痖弦短诗选》等,论著集《中国新诗研究》《青年笔阵》等。但是,他一直对外谦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诗人,一个成功的编辑”,对自己的编辑生涯充满成就感。他说:“我有一种能力,能闻到天才身上的香味。因为当编辑当太久了,像个老园丁一样,看见一个小苗,就知道能不能成才;又像一个老矿工一样,低头拈一拈土就知道300米以下有没有矿藏。”
痖弦的诗歌创作生涯始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的喜怒哀乐、社会的百态万象。他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意象,将平凡的生活场景升华为动人的艺术画面。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的宁静与质朴,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亲情的温暖与牵挂;可以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常常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深刻的意境。如“红玉米/挂在那儿/宣统那年的风吹着/宣统那年的风吹着/红玉米挂在那儿”,这首《红玉米》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又如“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的/世界老这样总这样:——/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诗句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洞察。
痖弦的诗,是岁月沉淀下的琥珀,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智慧。他以独特的笔触,勾勒出生命的轮廓,或细腻如丝,或雄浑如钟。那是一个时代的回声,在历史的长廊中久久回荡。他的文字,似一把古老的钥匙,开启了记忆的大门。我们仿佛能看见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红玉米在风中摇曳,仿佛诉说着宣统那年的故事;观音在远远的山上,静静地俯瞰着世间的悲欢离合。罂粟在罂粟的田里,绽放出神秘而危险的美丽,如同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
痖弦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类的命运,思考社会的问题,表达了对和平、正义、自由的向往。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力量。痖弦的诗歌风格,是一种内敛的张扬。看似平静的语句中,涌动着汹涌的情感波涛。他用简洁的语言,编织出复杂的情感之网,让读者在其中沉醉、思索。他的诗,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是对人性的温柔触摸,是对世界的深情凝视。
除了诗歌创作,痖弦还致力于诗歌的推广和教育。他曾在多个场合讲授诗歌创作技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新人。他的言传身教,激励着无数热爱诗歌的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如今,诗人已远去,但他的弦音却未绝。他的作品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燃烧的火炬,传递着文学的力量。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需要痖弦这样的诗人,用他们的作品为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滋养。
让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之情,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愿他在天堂里继续挥洒诗意,愿他的诗歌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痖弦,你的诗歌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安息吧,伟大的诗人!
202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