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隔空“暗战”,刘强东最新回应

科技狐 2025-04-14 11:05:46

谁能想到,2025 年的互联网圈还能上演这么一出“古早味”商战。

但一看到主角是京东和美团,狐妹反倒觉得一切都合理了。

毕竟这俩平台迟早正面对刚,这已是互联网圈内的共识了。

就在昨天,美团核心本地商业 CEO 王莆中在社交媒体开麦,直言不讳点评京东新上线的外卖业务。

狐妹简单总结一下他的回应:京东不是第一个想做外卖的,京东的即时零售做得早但没做成,美团这些年做得风生水起,而现在的京东,狗急跳墙了。

话锋一转,王莆中话里话外都透着底气:即时零售这几年全面爆发,发展速度肉眼可见。美团非餐饮类的日订单已突破 1800 万单,直言这已经让“某些公司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与此同时,他还在最后透露了,美团要在下周正式推出即时零售独立品牌。

如此直白犀利,怎么看都像是狠狠朝京东开了一炮。

但东哥是谁?互联网江湖老炮儿,反手就是一套“格局拳”:“别打口水仗,赶紧去帮外卖小哥解决大风天送餐困难,或者支援出口受阻企业!”

翻译成人话:你美团还在卷数据,我京东已经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了。

这波操作堪称公关教科书:用“社会价值”四两拨千斤,顺便给自己立了个“实干家”人设。

网友们看到这也忍不住评论:“这破防的到底是谁呀?”

两家高管隔空正面交战的背后,其实美团和京东早就较上劲了。

如今,线上零售的竞争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拼价格、拼品类”,时间成为了新战场。

外卖的边界也在不断外延,已经不仅仅是“点顿饭”那么简单,从生鲜到3C、从酒水到美妆,种类繁多,几乎可以撑起一整个线上超市。

京东与美团,一个深耕仓储配送,一个主打本地生活服务,原本各自专注于各自的领域,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随着即时零售的兴起,双方的业务版图逐渐出现重叠,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

根据相关信息,即时电商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 2027 年突破 5 万亿元。这么大一块蛋糕,谁不想分一杯羹?

美团王莆中那句“ 30 分钟送万物,把庞杂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显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带着火药味的直接指向京东。

美团在外卖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不容忽视,但京东显然不甘示弱,携“百亿补贴”强势进入,试图在这个看似已经定局的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

京东集团 CEO 许冉透露,京东外卖的日订单量已经接近 500 万单,增长速度令人瞩目。

这意味着,一场不仅限于口水战,而是真刀实枪的市场对决,正式打响。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美团闪购如今所代表的,正是“即时零售”这条赛道上的全面布局者。

这一被各大厂商喊了好几年的“战略业务”,如今已不再是 PPT 上的概念,而是实打实渗透到手机数码、美妆个护等传统电商领域。

早在去年美团闪购订单与用户粘性取得超预期表现后,内部就已定下将其品牌独立运营的计划。

而王莆中所谓的“下周发布”,指的正是这一动作:闪购品牌即将成为美团 APP 内的一级入口。

京东自然也不甘示弱。将即时零售业务升级为“京东秒送”之后,之后又高调上线外卖服务,并迅速推出“百亿补贴”策略。

但也有声音认为,王莆中的发声并非单纯应激反应,而更像是一场有意为之的舆论造势。背后真正想传递的信息,是美团对即时零售战略升级的重视与主动权的掌控。

眼下的电商零售,已非“你死我活”的单线对抗,而是一场多线作战、角色不断变换的混战。

在刘强东请蔚来 CEO 李斌吃了一顿“京东外卖”之后,李斌也忍不住问出了那个所有人都想知道的问题:京东做外卖,是认真的吗?

这问题背后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了。不少人对京东做外卖的态度始终保留质疑,认为其在餐饮即时配送领域难以胜出,美团的先发优势实在太大,甚至可以说拥有压倒性领先。

但问题也正在这里:如今没有人再把“外卖”看作一场孤立的战争。

在回应中,王莆中提到了“围魏救赵”这个典故,这足以说明,美团对这场战事的理解,早已跳出餐饮本身。

在他们眼中,外卖只是即时零售这盘大棋中的重要一子,而不是全部。虽然从当前订单量看,餐饮仍是大头,但未来方向似乎已有定数。

这场口水战终将过去,但它背后揭示的,是一个可能影响中国零售行业未来十年的关键命题:谁能在即时零售这场大战中笑到最后?

答案尚不明确,但从京东、美团等巨头的博弈中,我们已能隐约看见胜者所需的几个关键要素轮廓:高效的履约体系、强大的用户心智、灵活的商品结构、以及持续不断的投入与耐力。

而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不过话说回来,平台之间的激烈博弈,其实也未必是坏事。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竞争带来创新、优化与效率提升,最终受益的,仍然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

这种良性的推动,正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参考资料:

京东、美团、21世纪经济报道、游戏智库、游戏先锋

编辑:不吃麦芽糖

0 阅读:2
科技狐

科技狐

每日分享科技、数码、汽车、商业、TMT、AI 的新媒体。